北京為曆朝古都,並且居住者大多為北方民族,因此北京民間傳統的體育健身活動多帶有北方民族的粗獷、剽悍的特點,同時又充分體現出各地區和多民族融合的特征。另外,老北京的健身娛樂習俗有不少還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像春季風高,人們多玩風車或放風箏。冬季多冰雪,則以滑冰為樂。從民謠中可知人們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戶外遊戲,如“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死,踢毽子”。
溜冰,也稱“冰嬉”,是北京地區冬季盛行的健身娛樂活動,並發展成為具有較高表演技藝的活動。清代把冰嬉列為每年的慶典,借以習武,以此保持東北習俗。每年冬至日,清帝攜後妃登臨北海慶霄樓,檢閱八旗官兵冰上練兵。冰上練兵的主要內容包括兩項:一是在滑行中做各種武術動作,二是在滑行中射箭。在冰上武術表演中,士兵們表演出各種絕技,如大蠍子、金雞獨立、哪吒探海、雙飛燕、千斤墜、朝天鐙、臥睡春等,其動作變幻迅速,輕如飛燕,疾如鷹隼,看得令人目瞪口呆,驚險之處不由得讓人拍案叫絕。冰上射箭,則是在冰場中心樹立高達數丈的“靄杭”(箭靶),上懸五色彩旗和彩帶,士兵們列隊滑行,以各種姿勢射擊靶心。
冰嬉冰嬉不僅是八旗官兵的操練項目,也是冬令老北京喜愛的健身娛樂活動。一到冬季,在城內城外的湖泊、護城河、河道上麵,人們盡情地進行溜冰、冰床、冰球、爭標及冰上蹴鞠等遊戲。當時人們穿的冰鞋都是自製的,在普通鞋底下麵綁一塊一寸多厚的長方形木板,板子下麵釘上兩根鐵條就算得了。現代化的帶冰刀的冰鞋,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在北京的冰麵上。當時,普通市民和兒童競相在冰上急速滑行,以快速為勝。同治年間的《增補都門雜詠》中有這樣一首詩:“往來冰上走如風,鞋底鋼條製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頭南腳北手西東。”說的就是冰上爭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冰上賽跑。現在北京年歲大的人還聽說過溜冰到通州買醬豆腐的故事。當時,有些人在冬日清晨出朝陽門順河道溜冰前行,過二閘進入運河,沿著運河到通州,再在通州的商店買來通州特產醬豆腐,然後原路返回。往返數十裏,時間不過是午後不久。這麼做,並不是說通州的醬豆腐有多麼美味,實際上是溜冰者向別人炫耀自己滑冰的速度和耐力罷了。
冰床冰床也是老北京冰上娛樂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時也是實用性很強的交通工具。冰床以木材製成床形框架,長17米有餘,寬1米許,在木床和冰麵結合處以鐵條鑲嵌。講究一點的冰床上有篷簾、傘蓋,下鋪氈毯。一般一個冰床可以坐3到4人,冰床的主人在前麵用繩子拖拉,急行數步後,他也坐到其上,使之借助慣性向前快速滑行。人們坐在冰床上,既可以欣賞北國銀裝素裹的風光,又可以免去跋涉之苦,可以說是一舉兩得。還有一些富家子弟將幾張甚至十幾張冰床連接在一起,由多人牽引,並在上麵擺起酒席,邊疾馳如飛,邊飲酒觀景,實在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騎馬射箭,也是老北京喜歡的運動。清王朝是以此得以定鼎天下的,因此長期以來上至皇室宮廷下至八旗平民對騎射都相當重視。騎馬射箭的普及,不僅因為它是武舉科考的重要內容,也因為它是北京旗人的日常娛樂之一。清代紫禁城內專設箭亭,供皇室子孫習射,清帝還經常禦馬金弓行圍狩獵。一些士大夫在家裏設有專門的射箭場,約上三五個同好定期舉行比賽。射箭比賽的方式也很多,有射箭靶的,也有以懸掛在空中的方寸絲綢作為箭靶的。最難的是,在夜間點香火,人在遠處發箭,依次射滅香火。如果能做到,那真有百步穿楊的神技。至於大街上也有專門教授拉弓射箭的武館和以射箭賭博的賭場,也說明了北京人對射箭的喜好。與射箭關係比較密切的風俗是射柳。射柳的風俗,原先是遼代契丹人的舊俗,一直相沿至清代都沒有斷絕。射柳比賽的方式是,參加比賽的人各自用手帕係在柳枝上,並將柳枝削去數寸青皮露出白枝。射柳的人縱馬疾馳,在距離目標十多丈遠的地方,拉弓射柳。在射斷柳枝之後,還需要策馬趕去,用手接住掉下來的柳枝,這是最上等。如果不能接住,就是次上等。如果射中的柳枝不在白枝處,或者射不中,就屬於下等。比賽的時候,場邊都要擊鼓助威,氣氛非常熱烈。這種娛樂方式,甚至到解放以後還是一些北京少年的喜好。不同的是,弓箭變成自製的竹弓竹箭,快馬也變成了自行車。
放風箏,是北京較為普遍的一種娛樂形式。放風箏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曆史。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魯班曾削竹為鳶,“飛天三日不下”。這個竹鳶,似乎應該是風箏的始祖。後來風箏成為借助風力進行通訊的工具和打仗的武器。風箏作為民間放飛和觀賞的物品,最早見於宋代畫家蘇漢臣的作品,當時還稱為“紙鳶”。按過去的民俗,老百姓平日不放風箏,隻有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以後才開始放,一直放到清明節。宋代商鼎的《村居》詩裏有這樣的描寫:“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除了放飛,風箏作為觀賞的民間工藝品則是清代以後的事,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曆史。
風箏風箏講究紮、糊、繪、放“四技”,有“南派”、“北派”之分。北京的風箏作為民間工藝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可以說是“北派”的代表。北京風箏品種很多,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誌》中就有40多種紮法,現存的一本《北平風箏譜》中收集了200餘種北京風箏。在眾多的北京風箏中,有一種性能最好,對全國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風箏,那就是外形像一個“大”字形的“沙燕”。“沙燕”或稱“紮雁”、“沙雁”等,它的頭是燕子頭的平麵變形,它的眉梢上挑,兩眼有神,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對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會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愛,人們按照大家都喜歡的“大胖小子”,紮成了胖沙燕和雛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條秀美的少女,紮成“瘦沙燕”。按照恩愛夫妻紮成“比翼燕”。人們在沙燕的膀窩、腰節和前胸、尾羽等處加上蝙蝠、桃子、牡丹等吉祥圖案,以寓意著幸福、長壽和富貴等美好的願望。但萬變不離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而不是別的什麼。
老北京的風箏根據製作的工藝風俗,分為兩大家:一家是“風箏哈”,一家是“風箏金”。
金氏幾代人在地安門大街的火神廟前擺風箏攤,哈氏幾代人在琉璃廠開風箏鋪。一北一南,各有特色。老北京人玩風箏,一般都認這兩家,至今還流傳著“南城的大沙燕,北城的黑鍋底”的說法。所謂“黑鍋底”,是用燒柴鍋的鍋底灰當顏料,做出的沙燕黑白分明,放飛以後效果極佳。哈氏風箏到現代已經是第四代傳人了,流傳至今已有160多年。哈氏風箏一般是用高級的絹做的,選材嚴謹,骨架堅固平整,畫工精致生動,品種繁多,各具特色,最出名的是大沙燕。孫殿起的《琉璃廠小誌》中記載:“哈氏風箏在路北仁威觀。數十年以哈氏風箏製售為最著。”足見當時哈氏風箏名不虛傳。1915年,當時的農商會買了哈氏4件風箏作品:蝴蝶、蜻蜓、仙鶴、鳳凰,參加巴拿馬世界博覽會展覽,獲得了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