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為什麼會崩潰01(1 / 3)

推薦序

大崩潰的警示意義

每一次閱讀彼得·希夫的作品,都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他習慣用優美、尖銳、明確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觀點,相比於那些枯燥、乏味、充斥專業概念的作品,彼得·希夫的作品顯得激情澎湃、妙趣橫生,非一口氣讀完而不能盡興。

真正自信的智者敢於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早在2006年之前,彼得·希夫就曾預測美國將爆發一場經濟災難,而導火索則是房地產泡沫的破裂。隨後次貸危機的爆發證明了這一預言的精準和超前。但在彼得·希夫看來,我們在2008~2009年看到的災難隻不過是序幕而已。不難看出,他所預言的未來將是何等慘烈和痛苦的境地。

美國的未來會怎樣?美國會不會走向大崩潰?不僅美國人關心,全世界都關心,因為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國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意義是有目共睹的。

美國麵臨的一個眾所周知的棘手難題就是巨大的債務負擔。正如本書中所列舉的數字:2011年,聯邦政府的稅收收入合計2.2萬億美元,還不到美國國債總額的1/6。2011財年,納稅人為美國償還了4 540億美元的債務利息,這筆資金相當於全部聯邦收入的20%。但這些國債僅僅是這座巨大債務冰山的一角,如果考慮到預算外債務及或有債務,全部聯邦債務將超過100萬億美元。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美國政府現行的政策正在不斷把債務推向“高處不勝寒”的危險境地。

除此之外,包括美聯儲濫發貨幣導致美元信譽下滑、創造商品的部門不斷萎縮(美國近10年來資本型投資占經濟總量的比例持續下降)、醫療保障等問題,都在加劇美國的經濟失衡,同時也埋下了無窮的隱患。

所有這些問題累加起來,就有可能導致彼得·希夫所預言的結果:這些債務泡沫遲早會破裂,而係統性風險極有可能觸發連鎖反應,讓這些或有債務紛紛崩裂。實際上,在這樣的危機中,多米諾骨牌效應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遲早有一天,“皇帝的新裝”會被揭穿,到了那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美國已經破產。

隻有對自己的民族有使命感、責任感和強烈愛國心的學者,才能看到深藏著的危機,並及時地發出預警。這種憂患意識往往會受到短視者的嘲弄,卻是一個社會和一個時代的幸運,因為它猶如一麵鏡子,讓人們及時看到缺陷和問題,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加以糾正,從而避免或減輕災難對人類的傷害。

在這本書中,彼得·希夫並非簡單地揭示問題,而是提出了係統的針對性極強的解決方案,有些措施顯得石破天驚,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比如,他在有關毒品、賣淫、賭博等問題上的觀點。彼得·希夫認為:“就行為造成的傷害性程度以及受害者數量而言,應該受到譴責的是對賣淫行為的禁止,而不是賣淫行為本身。當然,很多女性賣淫的目的就是為了支付非法毒品的高成本。因此,通過毒品合法化,我們還能減少賣淫者的數量。”

諸如此類的觀點難免要麵對各種質疑和爭議,但掩卷沉思,不得不說,彼得·希夫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是非常係統並具有參考價值的。所謂兼聽則明,從各種不同的觀點中,我們更容易發現問題的症結所在,找到真正有效且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全球貨幣濫發的時代,彼得·希夫對黃金有著特殊的鍾愛。他舉例說:“如果在2000年年初買入黃金,你的投資升值幅度早已超過550%。如果你買進的是標準普爾500指數,這筆投資則會貶值20%。換句話說,等額黃金投資的價值接近標準普爾500指數投資的7倍。在以往的10年裏,黃金的收益能力已讓股票市場毫無吸引力。這隻是一種表象。我並不認為黃金真的能取代股票,隻是將黃金的投資價值與美元、歐元和日元相比較而言。換一種說法,我是在比較實際貨幣(黃金)和法定貨幣(通貨)。”

彼得·希夫建議回歸金本位,重塑美元的地位。這種呼籲背後實際上是美國學者對強勢美元回歸的期待。

對於中國讀者而言,彼得·希夫在《國家為什麼會崩潰》中的預言絕不應該看作與我們毫無關係的,恰恰相反,它對於中國的意義更大。如果把彼得·希夫預言書中的美國換成中國,我們發現,許許多多的問題竟然與我們現在的問題如此吻合,甚至我們存在的一些問題遠比美國要棘手得多,因為中國的問題與美國的問題是緊密相聯的。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但在彼得·希夫看來,美國政府不可能用稅收收入償還這些債務,而隻能借新債還舊債。

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中美兩國不僅存在的問題有相似之處,連解決問題時的思路都有著共性。彼得·希夫認為,在經濟步入調整期時,價格下跌可以成為一種治療手段,市場試圖治愈經濟痼疾,而政府卻不想讓它發揮作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同樣給中國帶來了一次寶貴的自我擠壓泡沫的機會,但眾所周知的救市計劃終止了市場的自我調節機製,任泡沫繼續膨脹,當然也延續了風險,以至於今天,政府不得不麵對更加棘手的房地產泡沫問題。誠如彼得·希夫所言:“大政府在鼓吹泡沫方麵發揮了核心作用,也是造成資源錯配的主要根源。”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認識到“既然是泡沫,就一定會破裂,而且破裂得越早,它的危害越小”的道理呢?以一個泡沫取代另一個泡沫,隻會讓風險變得越來越大,導致泡沫破裂時的破壞性越來越大。

在次貸危機之後,許多國家的政府奉行凱恩斯主義,但它們所進行的幹預力度和尺度甚至超過了凱恩斯本身對幹預的界定。遺憾的是,由此造成的惡果不僅沒有促使一些政府反思、反省,反而成為他們變本加厲地幹預經濟的理由。因此,彼得·希夫大聲疾呼:“大政府破壞的不僅僅是美國經濟,它也在摧毀整個國家。”

凱恩斯主義的巨大危害性在現實中日益清晰地體現出來,盡管這種結果顯得極其痛苦,但人們不得不吞下政府盲目幹預經濟帶來的苦果。

難道經濟持續發展非得靠政府大手筆的刺激維係嗎?在政府沉迷於瘋狂幹預經濟的今天,這個簡單的問題下麵卻遮掩了一些最基本的常識,那就是:“緊縮乃經濟的自然規律,如果一個經濟體擁有一個健康而穩定的貨幣,那麼緩慢而持續的緊縮就是這個經濟體的自然狀態。”

權力盲目瘋狂地幹預經濟本身的巨大成本和由此帶來的一係列惡果,不僅在美國,也在全球其他經濟體埋下了無窮的隱患,並且這種風險日漸累積,為一次史無前例的大爆發積攢能量——還有比這更令人恐懼和憂慮的嗎?

因此,這本書的警示意義在今天尤其值得人們關注和重視——不是需要而是必須。

時寒冰

2013年3月

本書主要探討了美國經濟的衰落以及為重現經濟活力所必需的政策變革,但其中隱含的很多經驗和教訓,則有助於所有國家在當前極端不確定的環境中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美國的日漸衰落不僅源於其國內因素。盡管經濟評論人士總是一錯再錯,但他們對當今全球經濟相互關聯性日趨強化的陳詞濫調則毋庸置疑。很多人聲稱,是美國的消費將很多國家拉出了貧困深淵,但是真正從這些昔日經濟落後國家的崛起中受益的恰恰是美國自己。毫無疑問,中國是這些新興強國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員。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快速崛起讓美國得以維係其外強中幹的幻象,盡管其經濟已今非昔比,嚴重衰落。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政策居心叵測,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在我看來,中國政府並沒有將美國誘入虛假安全陷阱的意圖。我認為,更有可能的結果是:經濟思維上的重大缺陷使得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都做出錯誤的決定。而本書的目的就是解開這些難解之謎。

對任何一個想了解中國經濟的人來說,他首先要認識到,正是因為無數普通中國勞動者的工作,美國才能在全球經濟金字塔中占據今天的特權地位。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國為什麼要絞盡腦汁地解決增長中的不公平和不均衡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為今天的成功已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深刻領悟美國走向衰落的根源,也為那些擔心中國會輕率揮霍眼下成功的人帶來一點兒啟示。

我不妨冒昧地使用一個膚淺的比喻:將中國和美國經濟分別比作“陰”和“陽”。在20世紀中葉,任何人都不會想到中國能發展到今天的水平,眼前的中國已成為全球自由市場變革力量的模板式代言人,而美國則因政府的不當管理成為停滯的“典範”。在美國以借款和消費引領全球潮流的同時,中國則憑儲蓄和生產聲震世界。美國企業麵對的是沉重而煩瑣的監管與稅收,而中國企業所享受的則是最低限度的政府幹預。在美國,政治家們始終在幫助公民躲避混亂無序的市場,而中國人則不會麵對這樣的現實,因而也無須對政府提出這樣的要求。在中國,人們已經習慣於未雨綢繆,犧牲眼前消費,為未來儲蓄;美國人每天聽到和看到的則是犧牲明天,享受當下。消費在美國甚至被升格為一種體現在經濟上的愛國主義行為。在中國,領導者始終致力於實現理性增長,維護本幣價值;在美國,人們卻在人為地做著相反的事情:製造虛假增長和貨幣貶值。總而言之,兩個國家恰好在全球經濟列車的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