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貢獻什麼01(1 / 2)

前言

現在的日本正麵臨緊要的關頭,因此,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企業員工的貢獻力!

我之所以會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我感覺到了日本社會近年來的兩大變化。

這些變化是我從未經曆過的,並且來勢洶洶。我不禁開始思考,我們需要主動做些什麼,以應對這些變化。

因此,在闡明本書的主題貢獻力之前,我先來說說這兩大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發生在人和人之間的。把人和人聯係起來的社區團體的變化越來越大。具體而言就是,我們正在經曆一個“傳統社會團體的退化”和“新型社會團體的興起”的時期。

首先,我們來討論一下“傳統社會團體的退化”。時至今日,傳統社會團體明顯都具有地域性特征。雖然也偶有例外,但大都市中的社會團體或多或少都具有這個特征。鄰裏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淡薄,寡居的空巢老人孤獨終老。年輕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住在同一棟公寓甚至同一樓層的人,彼此不相往來,互不相識,這種例子太多了,不勝枚舉。NHK(日本廣播公司)曾以此為切入點製作了有關“無緣社會”的一係列節目,真實地描述了地域性社會的衰退,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職場中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死板的職場”、“煩惱的職場”等說法,屢見不鮮。在公司中,個人主義橫行的現象屢有發生。雖然至今我還沒有聽說有特別極端的例子,但是企業中的員工普遍都覺察到了歸屬感的缺失。

另一方麵,一種新型網絡社會團體蓬勃發展起來。2011年被稱為“社交媒體”元年。在這一年中,Twitter(推特)、Blog(博客)和SNS(社交網絡)等社交媒體急速發展,浸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人們通過這些紐帶重新組合出各種新的社會團體。非洲、中東國家的民眾通過Facebook(臉譜網)聚集在一起,展開各種活動,甚至通過這些媒介策劃進行了包括大規模反政府遊行示威活動在內的一係列大型活動。網絡上的社會團體已經日益成為真實社會的推動力了。

社交網絡為分散在各處但是有共同見地的人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們的存在,打破了人們之間距離的藩籬,讓擁有共同價值觀、人生觀的人們超越了地域的障礙,彌補了時間的不足,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在任何時間都能順暢地交流信息。有些人充分利用了社交網絡,將其活學活用,不僅在個人生活中體驗到了便利,在工作中也嚐到了甜頭。事實上,在當今社會的年輕人當中,離不開社交網絡的人不在少數,並且數量越來越多。日本現在的Twitter用戶大概是2 100萬人左右,Facebook的用戶也增長至1 100萬人(2011年2月數據)。

圍繞著社會團體的這些變化,有人預言說人們會被分成兩類:“新型社會團體成員”和“從社會團體中脫離的人員”。

後者的命運將會怎樣呢?在這個不可預測的社會,僅僅憑借個人的能力能生活嗎?我們是否可以回避傳統社會團體衰退這個現實呢?我們應以何種態度去看待社會團體變化引發的問題呢?

第二個變化是公司的變化,尤其是公司經營環境的變化。長年致力於企業經營管理的我,對這個變化深有體會。我真實地感覺到,掌控公司的前進方向變得越來越難。

另外,最大的變化無疑應當首推全球化。眾所周知,日本的企業為了和世界各地的對手相抗衡,已經將製造據點遷移至海外。研發部門和市場業務部門也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分工越來越細。近來,服務業的國際化也越來越明顯。比如IT(信息技術)產業,軟件開發等業務也開始越過國境,尋找最合適的人才進行業務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