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魚,身體甚側扁而高,幾近圓形。頭短而尖。吻突出,呈管狀。牙細,尖,呈剛毛狀。眼的前上方兩側各有一骨質棘。背結有7個鰭棘。第三鰭棘延長呈絲狀。尾柄兩側元銳棘或骨板。
鐮魚屬於暖水性小型魚類,通常棲息於礁盤淺水。體長100~300毫米,屬於不太常見的種類。
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淺海。我國見於南海。
十六、毒 魚由
毒的眼睛很小,背位,眼下方有一深凹。犁骨無牙。背鰭棘被以厚皮,基部具毒囊。胸鰭下方無遊離鰭條。
毒屬於暖水性底層魚類,常隱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間。體長一般為95~224毫米。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海區。我國見於南海。
十七、美鰩
美鰩的尾上具結刺6行。吻軟骨愈合部短於分離部。兩頜牙多於40個。體盤前部斜方形,在吻側與眼後外側緣凹入。
美鰩為底層小型鰓類,一般體長為300毫米左右。
棲息於淺海沙質底海域。常與孔紹相混雜,其不同點,本種尾部結刺為1行,上下頜牙多於40個。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見於黃海和東海。
十八、眼鏡魚
眼鏡魚,體甚側扁,形如一眼鏡片。腹緣甚凸而薄銳。口小,幾呈垂直狀。臀部基底長,魚小時有2結棘,鰭條33~38個;魚大時,結棘消失,大部鰭條包於皮下,僅末端露出。腹絡細條狀。
眼鏡魚屬於暖水性魚類。體長一般為200~900毫米。在廣東沿海地區比較常見。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
十九、樸蝴蝶魚
樸蝴蝶魚的口比較小,但吻部很突出。背鰭有強大鰭棘11根,以第四鰭棘為最長。臀鰭有強棘3根。背鰭鰭條部前下方有一鑲白邊圓形大藍斑。體側有4條鑲藍邊黃色橫帶。
樸蝴蝶魚喜歡棲息於近海珊瑚礁或岩石間。是一種小型魚類,體長一般50~90毫米。
樸蝴蝶魚的分布很廣,數量也較多,為我國沿海產蝴蝶魚類中最常見的種類。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
二十、肩環刺蓋魚
肩環刺蓋魚分體側有多條環形帶,肩部有小藍色環。背鰭有尖銳鰭棘12根。鰓蓋骨邊緣有鋸齒,隅角處有一強棘。腹部與臀鰭皆具強棘。
肩環刺蓋魚屬於暖水性珊瑚礁魚類。體長一般300毫米左右,為蝴蝶魚類中體型較大者。我國海南島南岸海域可捕到。
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的南、北回歸線間海域。我國產於南海。
二十一、吸盤魚
吸盤魚的頭背部由第一背鰭形成的吸盤較長,有橫排軟骨板22~26對。第二背結與臀鰭基底等長,有35~40鰭條。尾鰭在幼魚時尖形,到成魚逐漸為凹叉形。
吸盤魚的身體長度一般為220~450毫米,最大不超過900毫米。遊泳能力雖較差,但它分布遍於世界各海域,主要借助其頭部吸附力很強的吸盤,吸附於遊泳能力強的大型鯊魚或海獸身體的腹麵,有時亦吸附於船底,它自己不需遊泳,被帶到世界各海洋。當到達餌料豐富的海區,便脫離宿主,攝取食物。然後再吸附於新的宿主,繼續向另外海區轉移。
廣泛分布於世界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域。我國沿海均產之。
二十二、比目魚
比目魚的眼睛長得比較奇怪,兩眼均在頭左側。有眼側深褐色,被櫛鱗;無眼側白色,被圓鱗。口大,兩側口裂等長。上下頜各具一行大尖牙。
比目魚是一種近海溫水性底層魚類。仔魚眼對稱,在發育過程中進行變態,右眼轉至左側。變態完成後下沉海底,常側臥潛伏於泥沙中。體長一般250~500毫米,大者達700毫米左右。依季節作短距離集群泅遊。
這種魚類在黃海和渤海產量較多。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產之。
二十三、木葉鰈
木葉鰈和比目魚一樣,兩眼均在頭的右側。有眼側體褐色,有深色細斑;無眼側白色。體兩側均被小圓鱗。口小,兩側口裂不等長。有眼側兩頜均無牙,無眼側各有2~3行細尖牙。眼間隔窄,呈脊狀隆起,前後各有一小棘。前鰓蓋邊緣隱於皮下,不遊離。
木葉鰈屬於溫水性近海底層魚類。一般體長110~220毫米。仔魚時兩眼對稱,變態後左眼移至右側,轉為底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