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
海洋動物大都是以飄浮在海水中的微小的植物或動物——浮遊生物為食的。浮遊生物是海洋生物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分為海洋浮遊動物和海洋浮遊植物,它們的行動主要靠隨著波浪和海流一起移動。海洋浮遊植物是自養生物,主要包括海洋細菌和一些單細胞藻類,它們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自己製造有機物,主要是一些碳水化合物和氧氣。正是由於它們的存在,其他生物才能夠生存,它們是海洋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太平洋典型的浮遊生物組合。
【知識鏈接】
浮遊生物概述
浮遊生物是對生活在水麵或水體中的營浮遊生活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統稱。
這是根據其生活方式的類型而劃定的一種生態群,而不是生物種的劃分概念。浮遊生物的定義,主要是指它們的被動性運動,實際上也可以說是指用浮遊生物網或水桶采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采用原文plankton。浮遊生物多種多樣,特別是動物,幾乎可以見到全部動物類群。屬於植物的,以矽藻、鞭毛藻和藍藻居多,還有不少附著在懸浮物上的細菌。一般浮遊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傘徑長達2米的水母等。從形態上看,浮遊生物為適應浮遊,體表常有複雜的突起,或在體內貯存著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氣體等,在浮遊植物中,有的也是通過調節體內氣體的量而作垂直移動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幾乎都在真光層內進行的。具有光合作用的浮遊生物,每年光合總量,整個海洋碳素估計可達250億噸或200億噸。現存的浮遊植物數量與浮遊動物相比,在熱帶海洋中約為20倍,在寒帶海洋中約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較小,在營養貧瘠或含腐殖質多的湖泊中有時也會比浮遊動物的數量小些。小型浮遊動物作為水中食物鏈的基礎的一環而受到重視;同時,對於海洋而言,它們大規模地垂直移動具有把有機物向下層運輸的作用,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海洋中常見的浮遊生物主要有矽藻、甲藻、原生動物、水母、櫛水母、橈足類等。淡水中常見的有矽藻、甲藻、金藻、黃藻、裸藻、綠藻和藍藻等植物,以及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動物。
許多種浮遊生物是魚類、貝類等水生動物的餌料,有的種類如毛蝦、海蜇還可作為人的食物;有的還可用於肥田或作為製藥的原料等。在環境保護中,有的種類可作為汙染的指示生物。例如變異眼蟲可指示酸性廢水汙染,梨形四膜蟲可作為水中重金屬毒性的生物測試材料。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中國渤海灣的主要赤潮生物夜光藻、微型原甲藻、中肋骨條矽藻及紅海束毛藻可用於赤潮監測。有的浮遊生物可形成“水華”,使水質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