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爾夫人:白岩鬆的話都是騙人的10(1 / 2)

第十章 漂亮女性更容易失蹤?

為什麼最受關注的白血病患者是女孩魯若晴?為什麼希望工程宣傳畫上是個大眼睛小姑娘?在歐美媒體中,白人女性占了失蹤人口報道的相當大比例,她們真的更容易失蹤嗎?

文/唐映紅

2007年5月3日,四歲的英國女童瑪德琳 麥凱恩(Madeleine McCann)在葡萄牙度假勝地普拉亞-達盧什的酒店失蹤。失蹤事件很快就成為新聞熱點。一名英國商人率先拿出100萬英鎊征集線索;接著,一家商會又追加150萬英鎊獎金。英、葡兩國的足球明星也加入了聲援隊伍,紛紛向社會呼籲,幫助尋找女孩馬德琳。

如果有誰試圖通過歐美媒體來了解類似的失蹤人口情況,很容易發現一個現象:那些中產階級以上白人家庭的女性或女孩占了失蹤人口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僅從媒體傳播的資訊來看,相比於那些失蹤的黑人或男性,失蹤的白人女性也占據了絕大多數篇幅。

白人女性真的比其他人群更容易失蹤嗎?根據美國FBI的犯罪信息中心(National Crime Information Center,NCIC)的統計,2010年美國失蹤女性人數為355,243,失蹤男性人數為337,660。失蹤女性人數比失蹤男性人數大概多了5%,但從媒體報道的覆蓋來看,失蹤女性獲得的報道數倍於失蹤男性。

除了性別,種族是另一個容易被媒體傾向性報道的因素。NCIC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白人和西班牙裔失蹤人數為418,859。盡管NCIC沒有單獨發布白人女性的失蹤統計數據,但不難算出,失蹤的白人女性占據了失蹤人口的30%左右(這還沒有剔除部分不被認為是白人的西班牙裔失蹤人口),但她們獲得的媒體報道覆蓋比例卻超過90%。

例如,同樣是失蹤的孕婦,白人孕婦拉茜 彼特森(LaciPeterson)獲得了媒體大量的報道,電視台製作了連篇累牘的專題,報紙和雜誌也持續跟蹤事件的每個細節,網上關於她的資訊被上百萬網友轉發。但與拉茜幾乎同期失蹤的黑人孕婦拉托伊亞 菲格羅雅(LaToyia Figueroa)就沒那麼幸運,除了她家人雇傭的記者發布了協助尋找的報道外,幾乎沒有其他媒體跟進。

失蹤白人女性更容易獲得媒體關注的現象被社會學家稱為“失蹤白種女人綜合征”(Missing White Woman Syndrome,MWWS)。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PBS NewHours的黑人女主持人格溫 艾菲爾(Gwen Ifill),她同時作為媒體人和政治分析學家,敏銳觀察到媒體在報道失蹤事件時的偏見。

不僅媒體會出現明顯帶有偏見的傾向性報道——電視、報紙、雜誌和廣播是由記者和編輯充當“守門人”,由他們來決定報道什麼和怎麼報道,可以把MWWS歸咎於媒體人的偏見,像Twitter這樣的自媒體,在關於失蹤人口事件的資訊傳播也能明顯觀察到MWWS現象。

在米亞 穆迪博士(Mia Moody, Ph.D.)主持的一項關於MWWS的研究中發現,對黑人失蹤婦女的報道大多聚焦在她們精神包袱上,如濫用藥物的男朋友,或者糟糕的個人史。但同樣的媒體,在報道失蹤白人婦女時,則會著重強調她們的外形和女性特質。

媒體之所以會在對失蹤人口的報道中出現如此明顯偏頗的傾向,其根源就在媒體的傾向性隻是社會偏見的一種投射,媒體的傳播仰賴於社會中業已存在的性別偏見,如衡量女性的價值往往是通過她的社會階層、種族、年齡、外貌、身材來決定的。

正如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克裏斯托 布倫特 祖克(KristalBrent Zook)教授所說:“誰有吸引力?誰更性感?設想一個童貞、純潔、金發的公主失蹤了,在社會階層、性誘惑和年齡上有太多的文章可做,而不僅僅是種族。”

最先提出MWWS概念的艾菲爾女士,作為一名黑人、女性,對美國社會的種族和性別偏見有著敏銳的感知。即使平等作為一種政治正確的觀念貫徹到美國社會的方方麵麵,但美國社會本質上仍然是一個男性主導、白人主導的社會。人們關注失蹤人口事件,是由於人們本能的同情心。一個男性主導的社會,必然更關注女性;一個白人主導的社會,也必然更關注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