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誌大哥靚仔先生,你們好06(1 / 3)

第六章 誰在揮動上帝之鞭

《長城:恐懼的紀念碑》中提到,“蠻族”通常隻滿足於劫掠和勒索。那麼,又是什麼因素促使他們奪取定居人的領土和政權,甚至主導了中原王朝的更迭?

文/黃章晉

成吉思汗曾在遺訓中告誡子孫,絕不可因為貪戀物質財富,離開草原變成定居人。但他的子孫大部分成為廣大定居民族的新主人,並讓這些定居民族的基因混進了蒙古人的血液。

蒙元入侵,也許是中原曆史上最黑暗的時刻,但並不是第一次。

【第一次神州陸沉】

4世紀的東西方,遊牧人大規模入侵定居人的家園。無論是東漢的長城,還是羅馬人的長城,都未能阻擋遊牧人的入侵浪潮。

公元350年前後,一個有著東方長相的遊牧民族越過橫亙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普裏皮亞季大沼澤,登上歐洲曆史舞台。他們迫使原來騷擾羅馬帝國的諸日耳曼蠻族,因為恐懼逃入羅馬帝國尋求庇護,最終引發成蠻族入侵羅馬帝國的狂潮。

今天,一般都認為入侵歐洲的“匈人”(hun),就是中國史書上記載的匈奴。他們的入侵在阿提拉(406—453年)統一匈奴各部時達到頂點:阿提拉的多民族混合大軍曾兵臨法國的奧爾良地區、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過君士坦丁堡、攻陷過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

匈奴人在歐洲的肆虐,不過是幾十年前中原浩劫的翻版。遊牧人在中原製造的災難,無論在時間還是強度上,都遠超過阿提拉之於歐洲。將中國的這段曆史稱之為“神州陸沉”,恰如其分。

304年,南匈奴單於於夫羅之孫劉淵,率南遷依附於中原的匈奴人造反,自稱漢光文帝,拉開了諸遊牧民族在中原輪番稱帝的序幕。此時距匈奴人在歐洲登場還有50年。自劉淵始,一波又一波的遊牧民族入侵浪潮將中原變成血海,史稱“五胡亂華”。

383年,阿提拉出生的20年前,東晉政權在淝水之戰擊敗了氐人苻健率領的多民族混合大軍,保存了中原文明的半壁江山。而歐洲版的淝水之戰則發生在451年——阿提拉大軍在夏隆(今譯作香檳沙隆,位於法國東北部)被羅馬帝國擊敗。

阿提拉肖像——《詩體埃達》插圖(來源:維基百科)

453年,阿提拉以遊牧君主的經典方式暴斃之後,匈奴人的勢力迅速退回東歐草原。草原民族對歐洲的鞭撻和蹂躪,不過20年曆史,對中原地區的荼毒,則長達130餘年。

4世紀,遊牧民族對定居民族的入侵浪潮,是所有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帶蠻族的集體行為。當時羅馬人感慨,各種從來不曾聽過名字的野蠻人,潮水一般不斷衝出森林或草原。

在中國,遊牧民族南下始於3世紀的東漢末,原屬匈奴的各部落不斷南下內附,除匈奴外,羌人、氐人、羯人以及諸雜胡也同樣以驚人的速度內遷,改變了部分地區的民族構成。

西晉時,北方的秦、雍、並三個州,已成為羌、氐、匈奴聚居地。這種主動內附的情形,在西漢對匈奴軍事優勢最明顯的時候卻未出現。

【當草原氣候變冷】

北方遊牧民族大規模主動內附南遷,是不是氣候的原因呢?

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曾研究總結:東漢開始,氣候趨於變冷,到了曹丕225年軍事演習時,出現淮河結冰的記載,“3世紀後半葉,特別是公元280—289年這十年間達到頂點。當時每年陰曆四月份降霜,估計那時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低1℃~2℃。”

遊牧民族不斷大規模南遷,必然造成與漢人及官方的摩擦衝突。最後,有了官方曆史教科書中稱少數民族不堪壓迫而起義暴動——晉朝司馬氏家族自相殘殺的“八王之亂”。與其說這是“五胡亂華”的誘因,不如說正好給了他們一個功成名就的好時機。

北方遊牧人上一次大規模入侵中原,是西周時代——犬戎聯合北方遊牧人攻陷周朝首都鎬京,周幽王及太子被殺。

不過,西周滅亡前後的一個多世紀,正是氣候變得寒冷的小冰期,比“五胡亂華”時期的氣溫更低,也是曆史記載中胡人入侵最頻繁的時期。

但12世紀的氣候比前兩次更寒冷,草原地帶旱情加劇。宋人不幸連續遇到了幾波蠻族興滅。先是野蠻的契丹人突然被更野蠻的女真人攻滅,接著,更野蠻的蒙古人又在女真背後崛起。

北宋滅亡時,正是這個小冰期最寒冷的時候。稍後氣溫有所回升,當氣候再度轉冷時,宋人麵對的敵人已經由女真變成了蒙古。

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始,其赫赫武功為後人津津樂道,但少有人留意,當時蒙古高原正持續遭受罕見的自然災害。

——在拔都西征歐洲的1240年,蒙古草原的幹旱曾使野草自燃,史稱“牛馬十死八九,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