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誌大哥靚仔先生,你們好01(1 / 2)

第一章 甘肅村民:我想回故鄉羅馬看看

一支古羅馬軍團被漢軍俘虜後,在甘肅省驪靬村定居——這一說法流布甚廣。看上去,那裏的村民們很像古羅馬人,雖然無論從曆史記載到考古發現,都不利於這個說法。但這不重要,現在,驪靬村民一出門就看到一座古羅馬城了。

文/黃章晉

2013年6月24日,一部名叫《羅西與莫妮卡之驪靬情》的電影在上海電影節首映,它講述了一位金發碧眼的意大利美女莫妮卡,在甘肅永昌旅遊期間,是如何與勇敢、博學的當地導遊羅西相愛並終成眷屬的故事。

不過,這不是一部純粹的愛情片,而是一部曆史宣傳片或者旅遊宣傳片。這部全部實景均取材於甘肅永昌驪靬村的宣傳片,背景是一段西方廣為人知的曆史:

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著名軍政巨頭克拉蘇在遠征安息帝國(在今伊朗)時,在卡爾萊(今敘利亞)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克拉蘇和他的兒子小克拉蘇均死於此戰。

而這部電影要宣傳的是克拉蘇軍團失敗後,西方人不知道的另外一段曆史:

卡爾萊一戰,羅馬軍團其實還有數千人向東突圍抵達中亞,後來成為北匈奴郅支單於的雇傭軍。公元前36年,甘延壽和陳湯率領四萬漢朝軍隊在郅支單於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擊敗匈奴,有145名羅馬士兵被俘,他們被帶回中國安置。因為羅馬人被稱為驪靬,所以這個新設的縣名叫驪靬,它就是今天的甘肅永昌者來寨。

甘肅永昌發現古羅馬帝國將領克拉蘇遠征軍殘餘後裔的信息,不但充斥於中國各種媒體,國外的Discovery、《時代》周刊、《經濟學人》、德國《鏡報》、東京電視台等大牌媒體也競相報道。

因為這段曆史,2004年,永昌者來寨被改名為驪靬村。如今,甘肅永昌古羅馬城已經成為甘肅十大金牌旅遊消費品牌之一。

這是一個需要非常偉大想象力的觀點。最早把克拉蘇遠征軍與漢甘延壽和陳湯擊敗匈奴一役中出現的“羅馬人”聯係在一起的,是牛津大學漢學家德效騫(Homer Hasenpflug Dubs)教授,他在1947年撰寫的《古代中國之驪靬城》一文中詳細地陳述了他的推測。

德效騫是根據《前漢書》中的文字認為匈奴人中混有羅馬軍團殘餘的兵團:

“‘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中的‘魚鱗陣’一詞,在中國史料中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禁要問,哪國軍隊能擺如此複雜精巧的陣勢?隻有那些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之師才能擺出類似的陣勢,而像匈奴人這樣的遊牧民族卻根本不擺什麼陣勢。”

他的推理是,隻有羅馬人才能如此。那麼,羅馬人怎麼可能到中亞呢?最後他聯想到了克拉蘇的羅馬軍團。“土城外有重木城”這個描述也讓他聯想起羅馬人的營寨,他認為匈奴人是不會造城的。

不過,他不認為這些羅馬士兵是俘虜:“實則他們不是被俘,而是一如色諾芬率領的雇傭軍在庫納薩克所為,當雇主被殺後立即退出戰鬥。他們可能擺陣自衛,陷於危險時久經戰陣的軍人都會做出此種反應。”

這批羅馬軍人歸附漢軍後到哪去了?德效騫認為,他們應當在驪靬城,這個名字就是用來稱呼羅馬人的,漢人過去曾用犁靬來稱呼“大秦”(羅馬帝國),“因為‘驪靬’很可能是希臘詞‘亞曆山大’漢語譯音的縮略,係指埃及亞曆山大城,而羅馬人稱自己的國家為‘orbiterrarum’,即‘世界’。”驪靬與犁靬同音,都應當是指羅馬帝國。不過,德效騫並沒有指出這個驪靬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德效騫的說法並未造成很大轟動,這在當時的曆史學家看來似乎太過魔幻。幾十年後,德效騫的文章又被澳大利亞教師戴維·哈裏斯讀到,於是,羅馬軍團流落中國的說法再次出現——有再發現之功的戴維·哈裏斯今天已被中國稱為著名曆史學家了。

西北民族學院曆史係教授關意權的發現,使這個曆史猜測有了當代價值——他認為甘肅永昌縣城南10公裏處的者來寨(一說“哲來寨”)的部分居民,就是當年羅馬軍團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