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勃勃的生物界
生物界
地球是生命的搖籃,在自然界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在活動,空中飛的鳥雀,水中遊的魚蝦,森林中出沒的野獸,田野裏盛開的花草樹木,還有那形體極小而又無處不在的菌類……在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不同的生物在生息、繁殖,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使自然界充滿了生機、活力,使自然界更加紛繁複雜,更加神秘莫測。
自然界中所有具有生命的物體就叫生物。地球上的現代生物,人們目前已知的就有200多萬種。除了現代生物,人們從地下發掘的許多古代生物的化石大約有5億多種。如果計算生物的個體數目,那可是更巨大的天文數字了。自然界中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組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物世界,生物家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成為我們人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的是人類的朋友,有的是人類生存的敵人,但又都是人類生存的鄰居。
人類為什麼要和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呢?這些生物之間是什麼關係?這些生物又是從哪裏來的呢?若幹年以後生物界又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作為人類不得不思考這些問題,也必須研究和重視未來人類生存的環境。
恐龍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生物也不例外。生物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恒不變。據科學考察,在距今4億多年以前,在人類還沒有產生的時候,恐龍這種龐然大物是自然界的霸主。當時的其他哺乳動物隻能戰戰兢兢地生活在恐龍的腳邊。由於自然選擇的生存規律,在地球上橫行了2億多年的恐龍,突然在地球上消失了。恐龍滅絕後大約經過6000多萬年,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了。人類自然而然地取代了恐龍的位置,成為自然界的霸主。
但人類和恐龍不同,人類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去利用自然、開發自然。人類要讓所有生物都來為人類服務,這樣對人類有用的動物植物得到繁衍,對人類作用不大或有害的生物便受到抑製,人類甚至占領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人類出現前生物是什麼樣的世界,人類出現後生物又如何生存和進化呢?有人曾提出設想,恐龍滅絕六千多萬年後出現了人類,在距今六千萬年之後,生物界也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人類也許因不適應自然界的變化而從地球上消失,也可能遷徙到更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上去,也許有一種更能適應地球變化的其他動物來取代人類這個自然界的霸主地位,這種類似人類又更高級的動物可能由鼠類進化而來,也可能由其他動物進化而來。這種設想看來是荒唐的,但卻反映了生物的進化和發展的一種思想。例如世界上許多動物、植物正瀕臨滅絕,中國的揚子鱷、熊貓、東北虎已越來越少,不是正說明了這一點嗎?
英國的田野裏曾經有一種非常漂亮的“歐洲藍蝶”,這種藍蝶非常美麗。每當暖春時節,這種藍蝶就會在田野裏翩翩起舞,被稱為田野裏美麗的花朵。可是英國人最近突然發現,這種藍蝶已在田野上消失了,誰也不知道這種美麗的藍蝶到哪裏去了,經科學家考察才發現這種美麗的藍蝶在英國已經絕種了,而引起藍蝶絕種的原因是由於兩種細小的螞蟻種群滅絕。這種細小的螞蟻以藍蝶為食物,又為藍蝶的繁殖提供條件。大自然就是這樣複雜而有趣。世界是一個普遍聯係的有機整體,一種生物的產生和存在絕不是孤立的。動物中有的是食肉動物,有的是食草動物,動物和植物、動物和動物、人類和生物都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正是由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聯係才出現了生物的進化和演變。
在人類出現之前的相當漫長的歲月裏,地球上就有了生物。由於地球的變遷和生物生存環境的變化,生物也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有的因為不適應生存環境變化而被自然淘汰,有的生物由於能適應生存環境而被保留下來,並發生一係列變化,進化為更高級的植物或動物。由水生到陸生、由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兩棲類又進化為爬行類、哺乳類,直至人類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