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民族節日概述(1)(1 / 3)

我曆史悠久,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之一。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育化出豐富多采的民族節日。這些節日主題不同,特色各異。有以農業生產習俗為主題的農事節日;有以祭祀神靈、紀念祖先為主題的祭祀節日;有以追念崇拜人物和重大事件為主題的紀念節日;有以歡慶豐收、慶祝勝利為主題的慶祝節日;有以歌舞戲曲活動為主題的社交娛樂節日。

節日文化以節日為載體,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適應生產、生活的各種需要和欲求而創造出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文化不斷地修增和傳承,愈益豐富多姿。

節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動、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氛圍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為深層底蘊,以特定時間、特定地域為時空布局,以特定主題為活動內容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是觀察民族文化的一個窗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把鑰匙。

要搞好節日文化建設,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要認識和解決如下四個問題。

掌握節日文化的特性

節日文化具備這樣一些特性:

1.周期性

這是由節日的特點決定的。“節”最早指物體各段之間相連的地方,由此衍生為劃分歲時的節日。春夏秋冬,周而複始,年年沿襲,代代相傳。在農業社會,節日幾乎都與農事有關。每一個時令的交替,都有相應的節日產生。現代文明社會創造了許多新的節日,這些節日仍然遵循著周期性的原則。節日文化隨節日的這一特性不斷再現,那些隻出現一次或數次的慶典、儀式和活動,不能稱為節日。一些雖然持續久遠,但呈不規則運行的文化現象,恐怕也不能納入節日文化。

2.紀念性

以紀念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文化,在節日文化中占有相當大的部分。傳統節日中的清明節、端午節即屬此列。新生的影響廣泛的節日,幾乎都為紀念性節日,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在這些節日中,節日文化的主題比較鮮明。在我國革命曆程中產生的節日,有益於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發揚革命傳統,再創美好未來。

3.民族性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兄弟民族在發展中創造和保留了許多頗具特色的節日。各個民族宗教信仰不同、生產生活方式不同,由此產生了不同的文化。節日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集中展現,是我們研究民族文化的寶庫。我們的節日文化之所以絢麗多姿,之所以魅力無窮,之所以長盛不衰,就是因為有了民族文化這一取之不盡的源泉。

4.群眾性

節日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高峰,特別像春節、國慶節和少數民族的某些重大節日,幾乎每個人都彙入節日活動的洪流之中,受到節日文化的熏陶。唐代詩人崔液在《上元夜》詩中寫道:“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節日的熱鬧場麵最具群眾性。廣大城鄉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文化,可以說是以節日為軸心開展起來的。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節日文化的期望值更高,要求更強烈,參與節日活動的人更多。

5.地域性

我國土地廣袤,幅員遼闊,自然環境、生產活動、經濟狀況、文化發展不同,因而節日風俗有一定的差異。節日是地域性民俗藝術大彙展的最佳時機,為人們提供了欣賞民族藝術的極好機會。利用民族民間藝術形式來擴展節日的內容和影響,更能顯示其特色。有了地方特色就容易為人們所關注,以地方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為優勢產生的新型節日,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地域不同,致使在同一節日裏也會有不同的文化習俗。節日文化因不同地域、不同習俗而呈現著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麵。

6.複合性

民間的許多節日,包括著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從社會文化門類來看,中國節日和節日文化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它包括著經濟、宗教、倫理、藝術、技藝等活動。宋人陳元靚編纂的《歲時廣記》關於“元旦”的資料占了三卷之多;《武林新年雜詠》裏關於藝術、技藝一類的內容就達四十多項。節日文化長久以來,一直就是民族文化的綜合應用。政治性節日因有文化的充實而更震撼人心。經貿性節日因有文化的參與而增添活力,宗教性節日因有文化的成分而更具影響,旅遊性節日因有文化的內容而升華了格調,民俗性節日因有文化照射而更趨文明。節日文化是諸多文化活動的集合體,是民族文化的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