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當代歌曲發展概論(1)(1 / 3)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五十年的歌曲創作,走著一條艱辛、曲折的道路,取得過光輝的成就,也遭受過巨大的挫折。

中國當代歌曲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凱歌聲中誕生和發展的,是繼承了“五四”以來音樂創作的光榮傳統而繼續前進的。它是中國當代音樂領域中最早獲得充分發展的部門之一,它在當代中國音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像在“五四”運動時期、抗日救亡運動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一樣,歌曲創作在中國當代音樂史中仍占著主要的地位。

中國當代歌曲的顯著特點,是它緊密配合著、伴隨著社會變遷和各個時期的政治任務以至黨的各項具體政策。當黨的政策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時,當歌曲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願望時,就留下了經久耐唱的好作品。反之,由於政治道路的曲折變幻,也決定了歌曲發展的曲折曆程。生活的撲朔迷離,現實的翻雲複雨,造成大批大批歌曲應時產生,轉而又大批大批過時作廢這一歌曲創作的可悲現象。

五十年來,為重大的社會變革所決定,按歌曲本身的發展特點,當代歌曲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1949—1956年;

二、1957—1965年;

三、1966—1976年;

四、1976—1989年。

這四個時期,形成了中國當代歌曲創作的曲折發展的脈絡。

五十年代前期的勝利歌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是中國當代歌曲獲得重大成就的時期,是中國歌曲創作的黃金時代之一。但道路也並不平坦。

1949-1956年是中國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黨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當時正確的文藝政策,民主的文藝空氣,為歌曲的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

歌曲迅速、有力地表現了新中國誕生這一歡欣鼓舞的時代。

從解放區來的一批青年作曲家如鄭律成、王莘、劉熾、時樂濛等,以高度的政治熱情,用新的歌曲表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人民高昂的情緒。他們與來自國民黨統治區的音樂家如瞿希賢、張文綱等勝利會師,共同在五十年代初期創作了許多有影響的歌曲,如王莘的《歌唱祖國》(自己作詞),瞿希賢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條》(招司詞),時樂濛的《歌唱二郎山》(洛水詞),羅宗賢、時樂濛的《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魏風詞),李群、張文綱的《在祖國和平的土地上》(光未然詞),鄭律成的《采伐歌》(劉佩詩詞)等。

當時,老一輩作曲家如賀綠汀、呂驥、馬思聰等,也在熱情地用新的歌曲來歌頌新的時代,譜寫了《人民的領袖萬萬歲》(賀綠汀曲,郭沫若編詞)和《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馬思聰曲,郭沫若詞)等。

總之,在這個朝氣蓬勃的時代,正如詩人所形容的:“凡是能開的花,全在開放;凡是能唱的鳥,全在歌唱。”廣大作曲家的辛勤創作,使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國歌壇盛極一時,產生了眾多的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優秀歌曲。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在當時共同舉辦了“三年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一九五二年十月一日)全國群眾歌曲評獎”,共有《全世界人民心一條》、《歌唱祖國》等114首歌曲分獲一、二、三等獎。這次評獎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的歌曲創作。《人民日報》為此發表短評說:“這些歌曲比較真實地抒發了廣大人民的樂觀主義情緒和積極奮發的精神,在思想上和精神上能夠給人民以有益的影響。”《人民日報》短評:《提高群眾歌曲的創作水平》。轉載於《人民音樂》1954年4月號。

上麵提及的那些歌曲作家大多已經具有了相當豐富的創作實踐經驗,他們大部分是在抗日戰爭前後開始音樂創作的,他們繼承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歌曲創作的方法、路子,來表現和反映新的時代,他們發揮了新時代歌曲創作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五十年代的歌曲與戰爭年代的歌曲具有一脈相承的密切關係。當然,由於社會生活在各方麵都發生了巨變,新的歌曲在題材、風格、形式、體裁上較之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時期都有了深刻的變化和發展。

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家,是女作曲家瞿希賢。1949年她正三十歲。在此後的幾年內,她創作了一係列產生重要影響的歌曲作品,如《全世界人民心一條》、《我們要和時間賽跑》(袁水拍詞)、《在和平的大道上前進》(管樺詞)等。

瞿希賢是在三十年代末開始歌曲創作的,後來又入上海國立音專作曲係學習直到1948年畢業。1949年底她譜寫了《全世界人民心一條》,成為五十年代初期流行最廣和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它是瞿希賢的成名作,在1951年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音樂作品二等獎,這是中國當代群眾歌曲首次在世界上獲獎,它的影響超出了國界。這首歌唱出了當時各國人民爭取民主、要求和平的強烈願望,唱出了人民大眾勝利的自豪感。它的曲調豪放,奏堅定,表現了群眾熱烈歡快的情緒。這種歡騰熱烈的音調和奏是從哪裏來的?作曲家在創作體會中寫道:“……我親眼看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陰暗的、腐朽的、血腥的反動統治被人民的鐵拳粉碎了!一切都是新鮮的,明亮的,令人喜悅的!心裏充滿著的感覺是:勝利了!勝利了!我們勝利了!”瞿希賢:《我歌唱全世界人民保衛和平的勝利信心》。載《人民音樂》第三卷第一期(195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