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四川井鹽民俗”是2010年9月由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批準立項的課題。課題組在2010年初申報該課題前,就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其中包括文獻資料搜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探討等。在課題獲得批準後,課題組迅速按照計劃任務要求展開工作。首先,對課題研究進行整體規劃、布局,人員進行分工。其次,討論了寫作提綱、寫作風格、完成時間和質量要求。課題組成員在既分工又協作的基礎上,從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主要進行了四川井鹽民俗的調查研究工作,以自貢為重點,覆蓋了四川主要的鹽場(包括重慶的渝東鹽場),搜集到大量的文獻、口述的井鹽民俗資料。2011年6月至10月,完成了書稿初稿的寫作。2011年10月、11月,召開了兩次小型座談會,然後對初稿進行全麵修改和提升。
《文明的足跡——神奇的四川井鹽民俗》即是課題組完成該課題研究後的最終成果。科普讀物的寫作沒有成法,但我們也嚐試著將科學技術的人文解讀作為科普著作的一個重點,使讀者對科學技術有更加全麵深入的了解。為此,我們用了大量篇幅展示井鹽與文明、井鹽與鹽場的社會生活,力求全景式立體展現四川井鹽民俗文化。全書力求語言簡潔明快,可讀性強,圖文並茂。共分為5個部分,涉及鹽與人類文明習俗,井鹽物質民俗,井鹽社會民俗和井鹽意識民俗等方麵。
在該課題研究和書稿寫作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四川省社科聯的指導,得到了四川理工學院的大力支持。在調查研究階段,我們得到了自貢市鹽業曆史博物館、自貢市檔案館、四川理工學院圖書館、中國鹽文化中心等單位的通力合作和鼎力支持。同時,我們得到了四川井鹽文化研究人員、鹽文化理論工作者等的無私指導,得到了仍然健在的當事人,鹽工、鹽商的後代的理解和支持。我們還利用現代網絡,查找、使用了相關信息,有的建立了聯係,有的沒有。在此,我們一並致謝。
由於井鹽民俗類型多、分布廣、存續形式多樣,加之文獻浩繁,難以詳盡,故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本書若能夠引起研究者的興趣、愛好者的關注,有益於學術繁榮、文化進步,則吾修之願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