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寫了許久的隨筆集。
作為一個顯然更熱愛寫長篇小說的作者,我一直覺得隨筆這種非虛構類文體充滿了不安全感——總有一些觀點與認知是你無法通過虛構故事裏的主人公之口加以表達的,所以,白紙黑字間,你敢於暴露的,是你自己。
但,總有那麼一些機緣巧合,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以及,你我在此地的相逢。
一是時間。
那年,女兒出生,《紙婚》熱銷。又過兩年,兒子出生,《紅領:玻璃城》付梓。此後四年,作為一個既要奔波職場、又要照顧兒女的作者,我再也沒有大量連貫的時間能用來構思和書寫一部幾十萬字的故事。可是,對於一個已經將寫作欲融入骨血的作者而言,封筆是莫大的酷刑。是以,我開始答應一些雜誌的邀約,就某些話題書寫隨筆文章,篇幅不長,卻更加直抒胸臆。
到這時,我想我終於明白:都說現代人熱愛碎片化閱讀?那是因為蠅營狗苟中,屬於我們的時間,多是碎片。
所以,碎片化寫作與碎片化閱讀或許亦有功勞,因為那是我們對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的妥協。甚至,碎片化寫作與碎片化閱讀還有它的動人之處——當時間已經被生活打散,你我卻從未放棄對知識與思考的渴求。
我們要為這個“見縫插針”的自己點讚。
二是糾誤。
這幾年,因為隨筆的產出率也並不是很高,倒是多了很多機會來字斟句酌。於是不可避免地發現多年前寫在博客裏、微博上的幾篇文章,因曾經的見識淺薄而存在幾處謬誤。而偏偏,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還曾被各式各樣的報紙雜誌、微博大V、微信公號轉載,而今想來,頗覺汗顏。
而另一部分文章,雖然目前看來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在公開轉載時,多會被換上一個或犀利、或尖刻、或暖萌、或雞湯……總之就是特別吸引眼球但我怎麼看怎麼覺得“不像我”的標題。
出於一個文字強迫症患者的自覺,我重寫了存有謬誤的文章,並把那些經過層層傳遞獲得不少擁躉但卻改了麵目的文章也聚集在一起,通過這本小書,回歸它們的最初。
最初,它們沒有絢麗的標題、花哨的編輯,它們呈現的方式就是這麼簡單質樸。
返璞歸真。
三是梳理。
這本書完全誕生於我離開政府機關後——兩年時間,這麼薄薄一本,如果按照暢銷書作家的常見速度來衡量,顯然我是不夠格的。中途也不是沒有人問:“去高校後時間寬鬆點了吧?那出新書了沒?”我屢屢訕笑:“沒出新書,但我利用多出來的時間看了很多書。”
這是實話。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工作的忙碌、家事的煩瑣,都讓我有一種就知識儲備而言“隻出不進”的空虛感與恐懼感。所以當我開始擁有一部分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後,最先做的,就是用近乎如饑似渴的態度閱讀、學習,並在這個過程中生成了越來越多的思考與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