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千奇百怪的冰川世界(1 / 3)

1.火星上發現的巨大古老冰川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2008年11月20日公布的電腦三維圖像上,顯示了火星海拉斯盆地東部三個環形山和模擬的隱藏於環形山地表下的冰川。借助美國“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最新探測數據,科學家證實,火星南北半球中緯度的幾個地帶,存在大麵積被岩層覆蓋的冰川,這可能是先前冰河時代覆蓋火星的大冰原的殘存冰。

這些冰川是我們已知的火星北極之外的最大冰川,可能已有2億年曆史,且埋藏有火星古老生物的基因片段。冰川中的空氣泡還能揭示火星遠古大氣的組成。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上的雷達收集到的數據,證實這個掩埋的冰川確實存在,從山崖或山腳處一直綿延數十千米。這些冰川酷似地球南極上的冰川,都被岩石堆覆蓋著。

2.輪船的克星—冰山

冰山並不是真正的山,而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冰塊。在兩極地區,海洋中的波浪或潮汐猛烈地衝擊著海岸邊緣的大陸冰川,天長日久,它的前端便慢慢地斷裂下來,滑到海洋中,漂浮在水麵上,形成冰山。

冰山大多在春夏兩季形成,那時較暖的天氣使冰川或冰蓋邊緣發生分裂的速度加快。每年僅從格陵蘭西部冰川產生的冰山就有約1萬多座。在冰川或冰蓋(架)與大海相彙的地方,冰與海水的相互運動,使冰川或冰蓋末端斷裂入海成為冰山。還有一種冰川伸入海水中,上部融化或蒸發快,使其變成水下冰架,斷裂後再浮出水麵。大多數南極冰山是南極大陸冰蓋向海麵方向變薄,並突出到大洋裏成為一座前沿達數千米長的巨大冰架,逐漸斷裂開來形成的。冰山產生的速率在北冰洋為280立方千米/年,在南極為1800立方千米/年。大多數冰山的比重為0.9,因此其質量的6/7在海麵以下。冰山露出水麵的一角僅僅是整座冰山的1/10.

北冰洋的冰山高可達數十米,長可達一兩百米,形狀多樣。南極冰山一般呈平板狀,同北冰洋冰山相比,不僅數量多,而且體積巨大,長度超過8千米的冰山並不少見。有些甚至高達數百米,目前已知世界最大的冰山是B15.2000年3月,它從南極羅斯冰架上崩裂下來。它的麵積達到1.1萬平方千米,比北京市的麵積(1.68萬平方千米)小不了多少。現在,這座冰山已經分裂,分別命名為B15A和B15J,在羅斯海上緩慢地漂移。一直到2005年,阿拉斯加風暴引發的波長很長的、橫跨整個地球的波浪,把它像一塊餅幹一樣掰開。

冰山冰的平均年齡都在5000年以上,可以說那都是沒有受過工業汙染的幹淨的冰。冰山在高緯度地區能維持10年之久,但如果漂向廣海則一兩年內就會沒有蹤跡。冰山運動的主要動力是風,其次是洋流。冰山在風速影響下,有的可達44千米/天的運動速度,這主要取決於冰山高出水麵部分的形狀。冰山可以將陸地上的某些物體甚至動植物活體從其來源地區搬運到數百萬米以外,科學家們根據大洋內的沉積物,就可推斷萬年以前冰川的分布情況。

冰山一向是輪船的克星,曆史上有無數的船因撞上冰山導致船艙內積水過多而沉沒,其中包括被譽為“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雖然現在的科學技術已經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但是這樣的事件還是時有發生。

3.會收縮的鱗蝦

南極大陸與世隔絕,海拔也很高,有些地方接近5000米,這裏比北極要寒冷得多。冰層慢慢從中心地帶滑向邊緣,形成巨大的冰川。冬天,南極大陸本身加上周圍冰凍的海水,麵積擴大一倍。海岸邊厚厚的冰層在整個南極大陸四周向外延伸了數百千米。

冰雪覆蓋的海麵下生活著小小的鱗蝦,整個冬天它們都待在這裏。在這幾個一片漆黑的月份裏,它們靠吃從冰層上刮擦下來的海藻生存。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它們為了減少能量的消耗,還會收縮身體,把自己恢複到幼年時期的樣子。隨著春天氣溫的升高,冰層開始融化,儲存在其中的少量空氣被釋放出來。這些氣泡周圍生長著一些微型海藻,這時鱗蝦就會用腳不停地拍打,把海藻收集起來,作為食物。太陽光線越來越強烈,投射到更深的海水中,浮藻開始大量生長,鱗蝦也離開慢慢融化變小的冰塊,成群結隊地聚在一起吞食這種新生的食物。

4.名不副實的馴鹿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的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到南喬治亞島上的,也生存得很好。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150多千克,雄性稍小,90千克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馴鹿頭長而直,耳朵較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麵,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色、栗棕色,腹麵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還有少量飼養。

就曆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大約在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看做是聖潔的象征,賦予了它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還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為路標。就這樣年複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隻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時,才會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的生長速度是任何動物都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後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48千米。

5.北極旅鼠的自殺之謎

旅鼠是一種生活在北極地區的鼠類,它與一般田鼠差不多,尾巴比較短,毛為黑褐色,有白斑,個頭有人的手掌那麼大。這種旅鼠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一隻雌性鼠每年至少可以生10隻小鼠,而鼠仔6周之後性成熟,又可進入繁殖期。有人計算:一隻母鼠一年之內能繁殖3000~4000隻。

差不多每隔三四年,旅鼠就不約而同地從陸地山林來到海邊,然後集體投海自殺。北極旅鼠的自殺現象是聚在一起,漸漸形成大群,沿著一個方向,浩浩蕩蕩開始遷移。它們往往在白天休整進食,晚上摸黑前進,沿途不斷有新來者加入,隊伍愈來愈大,可達數百萬隻,逢山過山,遇水涉水,一直奔到大海,然後紛紛跳下去,被澎湃的波濤所吞沒,直到全軍覆沒。

神秘莫測的北極旅鼠為什麼要自殺?多年以來,一直是個謎。若從直觀上來講,可作如下解釋:一方麵,旅鼠是北極生態係統重要的一環,是許多鳥類如貓頭鷹和獸類狐狸等的食物,如果數量太少,就會威脅到生態平衡。但是,另一方麵,北極天氣嚴寒而夏天極短,所以植物長得很慢,如果旅鼠太多,把草都吃光,太陽會威脅到北極的生態平衡。因此,當旅鼠的計劃生育太嚴時,有些動物就會挨餓。而當它們放開繁殖時,就隻好因為數量太多而去自殺,這是大自然的製約。

6.冰川上的湖泊

沒有到過冰川的人,一定覺得冰川表麵肯定不會有湖泊。其實,在一些較大的冰川上,大大小小的冰麵湖泊屢見不鮮。

冰麵湖泊的形成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冰川上的冰下河道融蝕冰川,產生巨大的洞穴或隧道,洞穴頂部塌陷,便形成較深較大的長條形湖泊;另一種是冰川低陷處積水,在夏季產生強烈的融蝕作用而形成的;另外,冰川周圍嶙峋的角峰,經常不斷地崩落下岩屑碎塊。如果較大體積的岩塊覆蓋在冰川上,引起差別消融,就能生長成大小不等的冰蘑菇。如果崩落的岩塊較小,在陽光下受熱增溫,就會促進融化,結果岩塊陷入冰中,形成圓筒狀的冰杯。冰杯形成速度很快,在冰麵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積水潭。在夏天消融期間,冰麵積水溫度較高,有時能達到5℃。因此積水的融蝕作用強烈,能把蜂窩狀的冰杯逐漸融合一起,形成寬淺的冰麵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