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海戰呈現出什麼特點?
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海戰,呈現了以往海戰從來沒有過的新特點。首先,開創海上導彈對抗的先例,無論是敘利亞海軍與以色列海軍之間,還是埃及海軍與以色列海軍之間,都發生了多次導彈對攻戰。其次,確立了導彈艇戰術在海戰中的地位。人們認識到艦對艦導彈和導彈艇在現代海戰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中小國家,不失為增強海上防禦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第三,突出了電子對抗的關鍵作用。如前麵所述,“冥河”導彈的性能優於“迦伯列”,可是由於以色列裝備了先進的電子戰係統,就出現了你打不著我,我可以打你的戰爭結果,“50∶0”並不奇怪,有其必然。這個問題不解決,將出現更高更多這樣的比數。第四,加速了海上的綜合技術競爭。在現代海戰中隻有取得綜合技術的優勢,才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從而穩操勝券。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遭到了怎樣的厄運?
1982年5月2日晚,阿海軍惟一的一艘1.36萬噸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正在英特遣艦隊宣布的200千米“海上禁區”外緣30海裏處巡航,被英國的核潛艇“征服者”號發現。“征服者”號在距“貝爾格拉諾將軍”號7鏈的距離上發起攻擊,2枚線導魚雷先後命中。“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立即沉沒,艦上官兵,大都葬身海底。這艘原屬美國的萬噸巨艦,雖然在珍珠港事件中劫後餘生,但在41年後卻抵擋不住英軍現代化潛艇的攻擊。這艘軍艦的沉沒,對阿海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從此,海上控製權完全被英國人奪走了。英國的水麵艦艇、水下潛艇、水上飛機,已牢牢地控製了阿根廷的海域。
英軍怎樣進行聖·卡羅斯潛登陸戰的?
馬島戰爭中當英軍偷襲貝卜島後,阿軍派出了一支40餘人的小分隊進駐聖·卡羅斯港。這就影響了英軍指揮部的決心,是否仍在該港登陸?經過再次研究,英軍指揮部根據阿軍派出的人數判斷,阿方未發現英軍計劃在聖·卡羅斯港登陸的意圖。因為40令人不可能防守該港。21日淩晨,英軍滿載海軍陸戰隊員的登陸艇和傘兵的直升機從2艘攻擊艦出發,在黑夜中悄悄登陸聖·卡羅斯港。海軍陸戰隊員和傘兵的臉上都塗上黑油,以幹擾有可能的阿軍紅外線夜視設備的偵察,每個人都背了55千克的武器彈藥。登陸部隊未遇任何抵抗就順利登陸。緊接著是輕型坦克、地對空導彈、大炮、裝甲車登陸。英軍立即建立了灘頭陣地。從登陸的第一人到結束,約1000人隻用了4個小時。隨後,地麵部隊在艦炮的掩護下開始進攻,阿軍作了輕微的抵抗後,9人做了俘虜,其餘人員在黑夜中逃走。
馬島戰爭結果如何?
英阿決戰最後集中在爭奪斯坦利港上。英軍從南、北兩路進一步逼近斯港,阿軍步步後撤,收縮外圍,以集中保衛斯坦利港。經過激戰,阿軍防線被攻破,已無險可守,阿軍到處丟下大批武器逃往斯港。而該港已完全在英軍的炮火控製之下。英軍開動了全部陸上和海上的火炮連續轟擊12小時,發射炮彈1.2萬發。阿軍守不住,又後退無路,隻得決定與英軍談判投降。於是在6月14日當地時間晚9時簽字,在東西馬島的全部阿軍1.4萬人向英軍繳械投降。這場戰爭的結果以阿軍的慘敗而告終。在這場戰爭中,阿軍不是采取積極防禦戰略,機動靈活地在陸上去大量消滅英軍有生力量,而是采取了消極防禦,與精銳的英軍打陣地戰,所以損失慘重,死傷達3000人。而英軍總共隻損失了250人,就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