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神秘的地球(13)(1 / 2)

另有人認為,謂“六十七”、“七十五”等是清代滿族人取的數字名。據查,乾隆時名叫“六十七”的有4人,名叫“七十五”的有6人,其中包括正黃旗滿洲副都統瓜爾加氏七十五。據不完全統計,僅乾隆時代用數字起名的,民間的不算,光是寫到官修史書中的滿族人就有110多個。這些數字名是根據什麼起的呢?原來大多根據小孩降生時,他的父母年歲(或祖父母年歲)之和數作為這個孩子的名字。

名和範字

《說文·二上·口部》:“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命。”許慎的訓釋十分形象地概括出名的作用。晚上天色昏暗,兩個人見了麵,互相認不出,說姓是沒用的,尤其在氏族社會,姓隻能告訴對方你是哪個家族的。在這種情況下,隻有靠一種特殊的聲音符號才能讓對方知道自己是誰。這個聲音符號就是名,或曰名字。在沒有文字以前,聲音的符號隻能用音節來表示,在有了文字以後,音節便可以用相應的文字來記錄。可見,所謂“名”,就是指用來代表一個人,並區別於他人的正式的文字符號。我國自古以來,用來代表一個人並區別於他人的文字符號五花八門,但正式的文字符號隻有一個。

討論我國的人名,同討論我國的姓氏一樣,也要考慮時代的界限。武王立國之前,名是獨立存在的,一般不與姓或氏連稱。如:

單名:益摯象契夔龍

棄鯀啟冥微桀

雙名:風後力牧常先大鴻

附寶嫘祖娥皇女英

武王立國之後,到姓氏合一之前,首先是氏和名連稱;姓氏合一之後,姓和名連稱便成為全社會的習慣。如:

單名:孔丘石厚韓萬梁弘

管仲荀息張儀尹喜

雙名:重耳夷吾養由基

伯州犁苗賁皇邴意慈

可以看出,武王立國之前,男女取名的方法無別,如附寶、嫘祖、娥皇、女英均為女性。武王立國之後,女人沒有名。從姓氏合一以後,男女取名的基本模式大致相同。

撇開性別差異不論,我國的人名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單名和雙名並行的格局。這種格局延續至今,沒有改變。這就是說,與姓氏相比較,名的格局更加穩定。

範字是在漢代產生的。從漢代到魏晉時期,無論局部範字還是完全範字,使用得尚不夠廣泛,而且往往帶有隨意性。例如:

劉禪七子,均取單名,五個從玉,兩個從言。

六朝以後,範字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君主,對範字十分重視。

人名的義、音、形

人名用字取義要好,眾所周知,但常用的好義之字就那麼一些,因此易同名。同名常引起麻煩,所以要盡量用一些新穎的字。

有人為了避開同名,就選些生僻的字,但大多數人不知它的讀音,無法稱呼。還有人賣弄才學,取些意義晦澀的名字,如“一指”,如果看病、入托、上學等等,每逢登記,別人總免不了要問:這孩子怎麼啦?是隻有一個指頭,還是多了一指?其父母隻得不厭其煩地回答:莊子雲“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這名字的意思深奧著呢!然而深奧歸深奧,恐怕你們的兒子將來還要為這名字多費無數口舌。

除了名字的意義外,還要注意名字的發音。據說清道光年間,武昌有個叫範鳴瓊的人進京殿試後列為前十名,後來金殿唱名時,因官話讀“範”為“萬”,“範鳴瓊”唱為“萬民窮”,道光皇帝一聽,立刻皺起眉頭。結果落榜不說,沒有掉腦袋算是萬幸。

意思和讀音都好還不算完,中國字不像西洋文字,而是由象形文字直接轉化過來的方塊字,所以還要寫起來好看好認。俗話說“誤認馮京為馬涼”,這不僅是嘲笑粗心者,也說明中國字一點也不能馬虎,改變一點點形狀,其意義就完全不同。教育家夏丏尊,很多人稱他夏丐尊.丏是無人之意,在無人之處稱尊,是謙詞,變為丐尊,就成為乞丐領袖了。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裏”。

取名太俗了不好,太雅了也不好;既要兼顧名字的音、形、義,又要富有個性,避免重複。

命名的學問

(1)命名與宗族觀念。姓氏本來是宗族的標誌,是群眾的號召,俗語有:“天下姓×的是一家”,“一筆寫不出兩個×字來”。中國人名中有所謂“族名”。族名既是宗族集團內部的認同標誌,也是外部交往時的識別表征,還是宗族結構秩序的形象體現。族名往往將輩分與名的形式聯係起來,做出相應的規定,以此來體現人倫關係。最常見的族名構成方法是規定輩序用字,取名(雙名)時或前或後,用相應的輩序字。中國第一宗族孔氏家族就規定族名的前一字為輩字序,諸如昭、憲、慶、繁、祥、令、德、維,以此取名為昭煥、憲培、慶鎔、繁灝、祥珂、令貽,德成、維益。此外的方法是規定單名的偏旁,如《紅樓夢》賈府就規定文、玉、草為輩序偏旁,文字輩的人有賈赦、賈政以及黛玉母親賈敏,玉字輩的有寶玉、賈璉、賈環、賈珠等,草字輩的有賈蘭、賈蓉、賈薔等。另一種是規定單名用字的結構,以此區別輩序,如合二而一結構式的朋、炎、羽、林成一輩,合三而一結構式的鑫、森、淼、晶、焱為一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