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川
(昌平區水利學會)摘要:該文簡要介紹昌平的自然地理,並概略的總結了昌平建國50年,改變解放前“風吹黃沙走,旱澇惹人愁,十年九歉收”的曆史。水利建設在昌平大地上,機井密布,渠道縱橫,形成有效的水利網,抗禦自然災害,為城鄉工農業生產,城鄉建設,美化環境提供了水源。設想昌平近斯水利工作由工程水利轉變到資源水利的目標,宣傳資源水利的新觀念。昌平水務工作未來是光明的。
昌平位於北京市北郊,地處平原與山地交接地帶;北倚軍都山,南部為平原,地跨溫榆河兩岸;總麵積為1352平方公裏,其中,山區800平方公裏,占總麵積59%,平原552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41%。
昌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河流為北運河係的溫榆河,其上遊由南沙河、北沙河、東沙河三條支流在沙河鎮彙合,形成向心狀溫榆河係。吝溝河、孟祖河直入溫榆河,還有小清河經昌平東南入溫榆河。京密引水渠貫穿昌平東西。黑山寨溝屬懷九河流域;老峪溝屬永定河流域,分別出境入懷柔水庫和永定河。
由於昌平地處山前地帶,屬大陸季風性氣候,春季幹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雲淡,冬季寒冷幹燥。按照40年水文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94毫米;汛期降水為499.6毫米,占年降水量的84.1%。由於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形成了旱澇頻繁交替及連旱連澇的自然災害。解放以來,昌平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一次次掀起水利建設的高潮,大搞工程水利,不斷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使昌平水利事業得到較快的發展,為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隨著50餘年水利事業的發展,昌平自然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1352平方公裏的大地上,機井密布,渠道縱橫,形成有效的水利網,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提高,農業生產逐年增產,結束了解放前“風吹黃沙走,旱澇惹人愁,十年九歉收”的曆史。水利建設為城鄉工農業生產,城鎮建設,人民生活,美化環境提高了水源。實踐證明,水利不僅是農業的命脈,也是工業及一切生物和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一、當前昌平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
水利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任務還很艱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水資源嚴重緊缺,供需矛盾日趨突出;旱澇災害威脅依然存在,水利工程抗災能力不強。20世紀50—60年代修建的工程設施老化,標準低;主要河道東沙河、四家莊河、南沙河、溫榆河等仍需治理;水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山區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涵養保護不夠,生態環境保護係統脆弱,水利配套設施應進一步完善和農村城鎮化的建設,將轉變為解決水環境,汙水資源化,鄉鎮供水等問題;長期以來水利體製不順,造成運行機製不活,影響基層效益發揮不穩的問題,應通過改革加以解決。麵向2049年,首先要排除三個假定:①假定世界上未來不致發生一、二次世界大戰那樣大規模的劫難;②假定國內不發生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大動亂;③堅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出軌。那麼,未來50年就是解決“九五末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並向最好的方向發展。
已走過的50餘年,昌平水利是工程建設水利;未來的50年將是資源水利,就是把水資源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緊密聯係起來,進行綜合開發、治理、配置、節水和保護水資源等五個方麵。
配置是非常重要的方麵。由工程水利轉到資源水利,這是一個生產力發展的過程。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已具備這樣的條件。通過資源水利思路,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未來50年,昌平水務工作的目標
1.以供定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資源的短缺和水的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必須實施以供定需的原則。P=50%時,昌平供水隻有3億方;P=75%時,昌平可供水隻有2.25億方。圍繞昌平可供水量加強水資源管理,實施節水措施。農田全部節水灌溉(各種先進設施,因地製宜的采納)。居民實施自動化節水設施,實施食用水與洗用水分別供應,城鎮實施雨汙分流;汙水經處理後,再用水來灌溉園林等。雨水經攔蓄後利用。全區機井限製在3000眼左右,進行自動化調空。昌平境內修建22個較大汙水處理廠;集中供水廠建25個。每個自然村都實行集中供水,水價實施成本核算計價。50年後,使境內所有荒山、荒地、灘地綠化,使水環境和生態環境讓人民較為滿意。
昌平境內的大、中、小河道和骨幹排灌溝渠不僅能達到應有的排灌能力,還要成為生態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為實現未來50年水務工作的目標及設想,采取的主要措施
未來50年,昌平將進入電子化世界,水務工作也要電子化管理。
首先,在管理體製上,要實施昌平水務局管理體製。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適應城鎮化日益加快的進程,有利於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發展,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與國際上先進的水資源管理方式相銜接,是水資源管理的主要製度創新。2000年,昌平區水資源局和昌平區節水辦進行了合並,這是實施水資源管理的非常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