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用農藥
農藥是人類的發明,用以消滅害蟲,為農牧業從而為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藥力的加大和使用範圍的擴大,農藥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農藥一旦進入環境中,其毒性和高殘留性就會發揮作用,造成嚴重的大氣、水體及土壤汙染。在生物圈中,農藥在植物體內停留或殘留於植物表麵,通過植物、昆蟲、魚類、鳥類及氣水流通的作用,轉化和富集。一方麵害蟲逐步地產生了抗藥性,使農藥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出現惡性循環;另一方麵,益鳥、益蟲被殺,生態失衡,造成新的、更大的蟲害爆發。
此外,農藥殘留於植物表麵或體內,進入自然界的水體、魚類及昆蟲體內,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影響人的神經、肝髒、腎髒等器官,引起慢性中毒,誘發癌症等多種病症。滴滴涕等高毒性農藥甚至有遺傳毒性,造成嬰兒畸形,縮短壽命。因此,我們應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同時推廣高效低毒、對環境影響小的新型農藥。並充分發揮生態調節作用,保護益鳥、益蟲,維持生態平衡。
少用化肥,盡量使用農家肥
化肥的施用曾經帶來了糧食的高產,然而化肥也如農藥一樣像一把雙刃劍。化肥的使用造成地表和地下水的汙染。地表徑流把化肥中的氮帶入江河湖泊,使微生物嚴重增生、水體粘稠發臭,造成富營養化,並日趨嚴重,導致水中含氧量下降,水生生物死亡。我國的河流中,82%存在不同程度的化肥汙染。化肥的施用還嚴重地威脅近海生物。氮肥隨江河進入海洋,誘發赤潮,使魚類貝類中毒死去,嚴重破壞海水中的生態平衡。施用氮肥過多的瓜果蔬菜硝酸鹽含量過高,人畜食用後導致高鐵血紅素血白症,頭暈目眩,意識喪失,使人的反應能力和工作能力下降,嚴重的還會致癌致畸,危及生命。
還有,長期施用化肥嚴重降低土壤性能,導致土壤營養結構失調,毒性增強,土質板結,生產能力下降等。數千年來人們一直使用農家肥,這才是一種符合自然的方式,是可持續發展的。因而,我們提倡少用化肥,多用農家肥。
認識、保護森林
森林對人類至關重要,主要表現在森林提供了供人和動物呼吸的氧氣,吸收工業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調節地表徑流,涵養水源,避免水土流失;減低風速、吸附塵埃,吸收硫化物等有毒氣體;城市綠化帶消納噪音,降低噪聲汙染。同時森林還是地球上生命最為活躍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區。然而,森林正在迅速消失。如果失去森林,地球生態係統就會崩潰,人類就將無法生存。
我國現有森林1.34億公頃,居世界第5位,但森林覆蓋率僅為14%,遠低於世界27%的平均水平,居世界第104位,屬於森林資源貧乏的國家之一。另外,我國森林質量不高,中幼齡樹比重大,約占全國林場麵積的71%,其中人工林中的中幼齡樹比重高達87%;森林資源分布不均,西南、東南、東北多,西北、華北少;森林資源破壞嚴重,亂砍盜伐屢禁不止;森林災害頻繁,如蟲害、風沙等。我們離不開森林,讓我們認識到現實的嚴峻,從重複利用紙張、拒絕使用方便筷開始,保護我們的森林。
愛護古樹名木
美國原國務卿基辛格在參觀北京天壇公園時,曾經對著公園裏的柏樹群大發感慨:“以美國的科技實力,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很容易地複製出你們的寰丘和祈年殿。但複製這些古樹,卻必須用上千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古樹名木是一種活著的文物,是自然遺產,還是活的基因載體。研究古樹名木對了解古代氣候、水文和生態環境都有著重要意義。
在我國,每個省份都分布有數不勝數的古樹名木。這些曆盡滄桑的大樹,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見證和象征,也是大自然頑強生命力的體現。為了保護古樹名木,各地先後出台了地方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並為古樹名木建立了“戶籍”和檔案。你如果想了解家鄉附近某一棵古樹名木的詳細情況,可以向當地林業或園林部門打聽一下,你一定會因此而為家鄉驕傲。
植物環境是人類的搖籃,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希望大家都停止對自然無休止的索取、對植被無休止的破壞。為了今天我們有一個美麗的家園,為了明天我們的子孫後代有家可住、有飯可吃,讓我們都來植樹種草、保護森林與草原。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愛護植物,愛護我們生存的環境,攜起手來共同維護我們生存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