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描述:此模塊為教材開篇,對麵點進行總體介紹,包括麵點的內涵、流派及各種類型的特色麵點。
建議學時:10學時
教學目標:
終極目標掌握麵點的基礎理論知識,對麵點的全貌有一定的了解。
過程目標掌握麵點的內涵、流派及廚房組織。
任務分解:
任務1.認識麵點
任務2.麵點基礎
學習目的:對麵點的內涵、流派及麵點的發展有一定的了解。
教學方法:講授、參觀麵點類的連鎖店。
任務驅動:作為學習麵點的起點,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中式麵點,麵點是怎樣劃分流派的,各具什麼樣的特色。
知識鏈接:
(一)麵點概述
俗話說南方人愛吃米,北方人愛吃麵,即南米北麵。這就決定了北方人習慣用“麵食”,而南方人習慣用“點心”一詞。為了兼顧北方和南方的習慣稱呼,采用了麵食和點心的總稱——麵點。
麵點,即正餐以外的小分量食品。飲食業的麵點,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麵點,包括用米和雜糧製成的飯和粥,統稱為麵點。狹義的麵點,是指以麵粉、米粉和雜糧粉等為主料,以油、糖和蛋等為調輔料,以蔬菜、肉品、水產品、果品等為餡料,經過調製麵團、製餡、成形和熟製工藝,製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質的各種主食、小吃和點心。
(二)麵點的分類
麵點的分類方法較多,基本分類方法有如下幾種:
按原料可分為麥類製品、米類製品、雜糧類製品,如叉燒包、各色蒸餃、拉糕、元宵、馬蹄糕、窩窩頭等。
按製品形態可分為:飯、羹、糕、團、餅、條、包、餃等。
按餡心口味可分為:甜味、鹹味、鹹甜味製品。
按製餡原料可分為:葷餡、素餡、葷素餡。
按熟製方式可分為:蒸、煮、煎、炸、烤、烙以及複合熟製品等。
按地方特色可分為:京式、蘇式、廣式三大地方特色製品。
(三)麵點的作用
民以食為天,讓人們吃得好,吃得有營養,膳食結構合理,這是麵點製作的主要作用和最佳目的。麵點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麵點是烹飪行業重要組成部分
麵點與菜肴一起構成了烹飪的全部內容。從正餐的主副結合和筵席配點,充分說明了麵點與菜肴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麵。它們既緊密結合,又嚴格區別。例如燒整豬頭配荷葉夾,北京烤鴨配荷葉餅,涮羊肉配麻醬餅等。另外,麵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可以離開菜肴獨立存在而單獨經營,如西安市解放路的餃子館等。
2.麵點是飲食業生產和經營活動的重要內容
人們的飲食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麵點與菜肴相比較,價格比較低廉,其生產成本低,製作快。在人們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很受廣大群眾的歡迎,經營者收益也比較明顯。清晨的早點、午後的茶點、晚間的夜點,已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
3.麵點是活躍市場、滿足不同消費者的營養食品
麵點不僅可以作為充饑、品味的主要食品,而且可以作為休閑食品,也可以作為探親訪友時表達心意、建立情感的友好禮品。它既能當主食吃飽,又能為菜肴配備增添花色,尤其在逢年過節、外出旅遊時,便於攜帶、食用的點心更會受到人們的青睞。
綜上所述,在人們的飲食生活中,麵點起到了解決日常需要、調劑營養口味、完善筵席結構、提供旅遊方便等重要作用。
(四)麵點的發展
1.不同時期麵點的發展概況
(1)麵點的發展初期麵點是構成中國烹飪體係的兩大組成部分之一。我國麵點出現很早,麵點製作也有悠久的曆史。邱龐同先生著的《中國麵點史》指出,“中國麵點的萌芽時期在6000年前左右”,“中國的小麥粉及麵食技術出現在戰國時期”,“而中國早期麵點形成的時間,大約是商周時期”。
當人們學會用火,在薄石板上烤食野生植物籽實的時候,就可視作麵點的開端。雖然這種食品十分簡陋,但它已具有麵食的某些屬性。經過幾十萬年摸索,到了新石器時代,先民能夠將舂去麩皮的整粒穀物烤、爆、煮、蒸,製成比較香美的飯、粥、羹、糗(穀物熬熟後晾幹搗粉),這是麵點的完善和發展。屈家嶺文化遺址,發現一口陶鍋,經考證,這是4600~5000年前煮米飯的器具。由此可見,那時已是麵點製作技術的開始。不過,在商代以前,麵點品種仍較單調,公元前21世紀問世的甲骨文中,尚未發現有關精細麵食——麵點的文字,原因是當時物質技術條件還不能滿足麵點生產的基本要求。
進入西周,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充裕的原料(如五穀、五畜、五菜、五果、五味之類);由於手工業生產的進步,則提供了製作工具(如杵臼、石磨、石碓、蒸鍋、陶餅鐺、青銅刀具等);再加上早期祭祀和宴請的需要,有了一批專門從事廚務勞動的奴隸,早期麵點開始在宮廷中誕生。
根據目前的史料,西周到戰國早期的麵點近20種。它們的用料主要是稻米和黍米。可整粒煮,可破碎蒸,還可製成糊狀烙;餡料有肉、蜜、酒和花卉,造型多係圓形,其屬性介於糕與餅之間;還有的則是將飯、粥、羹、糗等主食加以精製。品種有“麵”(爆熟磨碎的大麥)、“糜”(米粉與肉醬煮糊)、“餌”(蒸糕或蒸餅)、“餱糧”(行軍的幹糧)、“蜜餌”(加蜜的粉餅)、“酏食”(酒發酵餅)、“糝食”(米粉加肉丁製餅油煎)。
(2)麵點工藝的突變秦漢以後,隨著農業及穀物加工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較多的麵點品種。
魏晉南北朝時期,麵點進入了發展時期。
第一,記述麵點的古書較多。擇其要者有史遊的《急就篇》、揚雄的《方言》、劉熙的《釋名》、崔宴的《四民月令》、高承的《事物紀原》以及《後漢書》、《晉書》、《齊書》、《荊楚歲時記》等。其中,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係統介紹了白餅、粉餅等20餘種麵點的製作方法,其中載有“餡諭法”,釋文為“起麵也,發酵使麵輕高浮起,炊之為餅”。這說明在漢末或魏晉時期已出現了發酵麵食製品。束皙的《餅賦》是我國第一篇謳歌麵點的文學作品,裏麵描繪了豚耳、狗舌、薄壯、牢丸等10餘個品種,將它們的色、香、味、形介紹得淋漓盡致。
第二、花色品種豐富。有“胡餅”(近似燒餅)、“蒸餅”(最早的饅頭)、“湯餅”(水煮揪麵片)、“截餅”(牛羊奶調和麵團炸成)、“春餅”(現代春卷的前身)、“索餅”(較粗的濕麵條)、“髓餅”(用骨髓、油脂、麵粉製的爐餅)、“環餅”(類似麻花)、“麵起餅”(酸漿發酵)、“酒溲餅”(酒粥發酵)、“雞子餅”(添雞蛋調製)、“豚皮餅”(先烙後煮)、“蓬餌”(早期蓮子糕)、“棗”糒(早期果餡蒸糕)、“切麵粥”(麵團製成棋子狀蒸熟,澆肉湯食之)、“粽子”(用濃草木灰汁煮)等。
(3)麵點製作的精細化隋唐以後,中國麵點進一步發展,有五個鮮明的特色。
第一,麵點製作技術大幅度提高,麵團、餡心、澆頭、成形和熟製方法都多樣化了。在麵團方麵,發酵麵團有酵汁發酵、酒酵發酵、酵麵發酵、對堿酵子發酵四種;水調麵團有冷水和麵、沸水燙兩種;油酥麵團日趨成熟,還有綠豆粉皮、雞蛋麵團等。在餡心方麵,配製出了各種肉餡、菜餡、雜餡以及豆沙餡、水晶餡、蜜脯餡與果仁餡。在澆頭方麵,葷素並用,有澆在麵上的,有和於麵團中的,出現甘菊冷淘等珍品。在成形方麵,可擀、可漏、可壓、可剪、可雕,注重模擬飛潛動植物的圖形。在熟製方麵,蒸、煮、煎、炸、烙、炒、燴諸法並用,還有石子饃、竹筒板等古法。
第二,出現規模較大的麵點作坊和麵食店。像隋唐的長安,長興坊賣饣畢饣羅,輔興坊賣胡餅,勝業坊賣蒸糕,專業化傾向明顯,出現麵點名師“花糕員外”和“張手美”。五代的南京,推出“健康七妙”,春餅能照見字影。發展到宋代,汴京和臨安都有專業餅店數十家,有的一家便有20多個爐子,甚至50多個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