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是怎樣形成的
形成雲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於潮濕空氣的上升。空氣在上升過程中,外界氣壓隨高度降低,它的體積也隨之膨脹,且在膨脹過程中不消耗自己的熱量。這樣,空氣就邊上升,邊降溫。而空氣中含水汽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在一定的氣溫下,與單位體積空氣的最大限度含水量所相應的水氣壓,被稱為飽和水氣壓。飽和水氣壓是隨氣溫的降低而減小的,所以上升空氣的氣溫降低了,它的飽和水氣壓也就不斷地減小。當上升空氣的飽和水氣壓降到實有的水氣壓之下時,就會有一部分水汽以空中煙塵為核心而凝結成小水滴。由於它們濃度很大,在空氣中下降速度極小,能被空氣中上升氣流托住,所以便懸浮在空氣中成為浮雲。
大氣層有多厚
地球表麵附著的大氣層隨著高度的增加,越往上空氣密度越稀薄,逐漸向星際空間過渡。整個大氣層又可分為幾個層。
從地麵到10至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就發生在這一層裏。
在對流層的上麵,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一層,叫平流層。這一層空氣稀薄,水汽、塵埃含量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
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叫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叫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麵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其中從離地麵80至500千米這些區域裏,電離密度比較高。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在離地麵500千米以上的大氣層就叫外大氣層。它是大氣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內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它沒有什麼明顯的界限。在這裏,空氣極其稀薄。大家知道,聲音是靠空氣來傳播的。在外大氣層裏,由於空氣非常稀薄,即使在你耳朵旁邊開大炮,也難聽到什麼聲音。
為什麼雲彩的顏色有許多
人常說白雲朵朵,但雲不止是白色的,還有許多種顏色。因為雲的大小、厚薄,範圍及形成的時間各不相同,被太陽光照射所產生的效果自然也不同。例如晴天雲很少,被陽光照亮呈白色;陰天雲遮天空,陽光很難透過,雲呈灰暗色;雲特別厚時,陽光根本無法穿透,雲則呈黑色;日出日落時光線斜射,要穿過很厚的大氣層,陽光中的紅光易穿過大氣層,這時雲呈紅色。
雲為什麼掉不下來
天空上的雲朵千變萬化,乍看上去好像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
但仔細觀察之後就會發現有很多形狀和性質相似的雲。人們根據雲的高度和亮度以及形狀把雲分為10個種類。人們根據雲的種類和移動速度,就可以大致判斷出天氣的情況。
無論什麼形狀的雲都是由很小的水滴組成的,它們下降的速度很慢,能被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托住,因此能夠懸浮在空中成為浮雲,而不會掉下來。
清晨和傍晚的雲為什麼是紅色的
清晨和傍晚出現的紅色雲彩,叫做“霞”。大家都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的,其中紅光是這七種顏色的光中波長最長,最不易被散射掉的光。太陽光要是達到地球表麵,必須穿過大氣層,這樣一些光就會被散射掉,尤其在早晨和傍晚時,太陽光所需穿過的大氣層特別厚,因而其他顏色的光容易被散射掉,隻有紅光被散射掉的部分比較少,此時如果天空中有雲,雲層反射紅光,就會染上美麗的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