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譯者前言(1)(1 / 2)

Translator preface

一、莫拉維的抒情詩轟動美國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人們眼睛盯著的是信息,是市場。古代社會雖曾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但由於古代文明離我們愈來愈遙遠,若欲將古代的經典重新在現代人中間製造轟動效應,是很難很難的。如果是小說或戲劇,如《三國演義》,或許還能依靠電視劇的推動掀起一個熱潮,那麼對於古典詩歌該怎麼辦呢?比如怎樣才能掀起一個“杜甫熱”或“李白熱”呢?如果說對於自己民族的古典詩歌,由於我們畢竟還比較熟悉,還是有可能再次成為熱點的話,那麼對於異域詩歌,這種可能性就極微弱了。

然而,在20世紀末,中世紀的波斯詩人莫拉維(亦稱作“魯米”)的抒情詩歌《夏姆士集》(亦稱《偉大詩集》),被選譯成英文後,在美國讀者中引起轟動,形成了一次“衝擊波”。他的詩集竟發行50萬冊。以常規的思想來看待此事,簡直不可思議,但的確是真的。請看2000年7月的一篇報道:

誰是上個世紀末在美國最暢銷、最引人注目的詩人?不是那些飲譽世界的當代大詩人,如希內、米沃什或者阿什伯裏,也不是詩歌史上那些經典人物,而是一個對我們來說有點陌生的13世紀波斯詩人:魯米(即莫拉維)。一本收錄了他的代表作的英譯本銷量達到了50萬冊,讓所有詩壇明星望塵莫及。而且他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一般文學的領域,激動的讀者們組織沙龍和書友們朗誦他的作品,組織詩歌節或者在互聯網上建立網站紀念他,有人專門為他拍攝了影片,收錄了他的愛情詩歌的CD打上了billboard前20名榜單,其中朗誦他的詩歌的包括了麥當娜、黛米·摩爾這樣的影視巨星。已經有人把他的詩作在美國的複活與紀伯倫的重新發現相提並論。

莫拉維是怎樣的詩人?為什麼他的詩歌能在美國引起巨大的反響?

莫拉維(1207~1273),本是一位伊斯蘭教領袖,信奉蘇非主義。

他在宣講《古蘭經》教義時不是單純的說教,而且往往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感情,以激情來感染聽眾。

美國是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其道德觀念、精神世界卻十分空虛。而莫拉維的詩歌,卻很好地填補了這種空虛——這便是莫拉維的詩歌能在美國引起轟動的內在原因。

二、莫拉維帶有故事性的哲理詩歌

莫拉維最重要的著作是《瑪斯納維》。這部詩集一方麵囊括了蘇非主義理論的精華,精辟地闡述了蘇非思想的精髓,被蘇非主義者視為“波斯語的古蘭經”,另一方麵,它是將教義、教理,糅合進自己的所見所聞,乃至神話故事、曆史故事、民間傳說中,再以當時人們喜聞樂見的詩歌形式,朗誦或演唱出來,給人們以教育。這是一部哲理故事詩集。這部詩集的詩歌特點是:在故事中寓有哲理,在哲理中賦予形象。由於該書內容極其豐富,因而被蘇非主義者譽為“知識的海洋”。

先看他的“在故事中寓有哲理”的特點。我們不妨先舉個“羅馬人和中國人的故事”作為例子說明。書中寫道:中國人善於繪畫,羅馬人諳熟哲理。兩個人各有所長,進行舌戰,難分伯仲。於是蘇丹帶他們來到一間大廳,用帷幕隔成兩間,讓羅馬人和中國人各在一間展示自己的技藝。中國人每日作畫,羅馬人則不斷摩擦牆壁。最後當掀開幕布時,中國人的繪畫全部映現在羅馬人的牆壁上。這則故事是把羅馬人比作蘇非教民。接著寫道:

蘇丹帶他們來到一間大廳,用帷幕隔成兩間,讓羅馬人和中國人各在一間展示自己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