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唐·德裏羅致譯者信(1 / 1)

親愛的朱葉:

剛剛收到您關於《白噪音》的評論以及提出的問題,我非常理解,這樣一部小說確實會給譯者帶來一些問題。對於您翻譯此書付出的時間和所做的極大努力,我在此謹表謝忱。您講述的有關Clorets一詞的小故事[1],也令我感到頗為有趣。我查找了小說所引老子言論的出處,覺得應該讓您有所了解,即使您已經找到了可作該譯文對應的原文。英文引文出自D.J.恩賴特編輯的《牛津版死亡之書》(牛津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該書第223頁載有威特·比納所譯《道德經》的以下片段: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2]。死生為一條,可不可為一貫。

關於小說標題:此間有一種可以產生白噪音的設備,能夠發出全頻率的嗡嗡聲,用以保護人不受諸如街頭吵嚷和飛機轟鳴等令人分心和討厭的聲音的幹擾或傷害。這些聲音,如小說人物所說,是“始終如一和白色的”。傑克和其他一些人物,將此現象與死亡經驗相聯係[3]。也許,這是萬物處於完美之平衡的一種狀態。“白噪音”也泛指一切聽不見的(或“白色的”)噪音,以及日常生活中淹沒書中人物的其他各類聲音—無線電、電視、微波、超聲波器具等發出的噪音[4]。

最後,再次對於您做出的諸多努力表示萬分感激,並希望我的解釋對您有所裨益。

謹致問候!

唐·德裏羅

2001年1月7日

注釋:

[1]本小說第30章有兩行文字,首句為:“我看著光線爬進了高空中圓圓的雲峰。”緊隨其後的是三種美國口香糖的品牌(見本書第248頁),這種情景的跳躍著實讓讀者一時不知其所雲。作者這樣的寫法,不是以傳統的亞裏士多德或柏拉圖的“模仿”(mimesis),而是以“後現代主義”的鮑德裏亞式“模擬”(simulacrum),表現現代和混淆於“現實”或“真實”的“超現實”(hyper-reality)。所以,如果按照對於傳統小說的閱讀方法—“根據上下文”去理解後現代主義小說的文字和場景,必然不得要領,甚至鬧出笑話。

[2]以上引自《道德經》第六十章,顯然,威特·比納的英文譯自此段文字,但是英譯者又對於文中的“道”和“德”,根據老子的思想作了闡釋,並由此引申了老子關於“生”和“死”的觀點,於是增加了“死生為一條,可不可為一貫”這兩個句子。詳見本書第21章第165頁注。

[3]參見本書第26章第215頁注。

[4]關於白噪音,詳見“譯序”第2—5頁“二、‘白噪音’—人類拒絕死亡的‘自然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