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像海豚那樣求愛
海豚在大眾眼裏,往往跟玩偶或者熊貓甚至孩子一樣,都受歡迎。它們憨態可鞠的樣子讓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忠誠、簡單。其實,研究者發現,海豚有著人們不容易發現的聰明,有時候居然像奸詐小人般動用權術,利用友情,玩弄“女性”。
澳大利亞海岸有一種鼻子像酒瓶的海豚,雄性海豚早在青年時期就與另外一隻或兩隻海豚桃園結義。它們一連幾年甚至終生泡在一起,它們總是同步露出肚腹並在水麵遊動,以此炫耀其牢靠的聯盟關係。這種聯盟不完全是嬉戲性的。雄性海豚企圖勾結同黨,隨時準備從競爭者手中搶走有貌美的雌海豚,類似人類的搶親。它們更多的是色誘雌海豚,曉之以利,動之以情,雄海豚們在雌性麵前極度殷勤,進行一係列高難度的技藝表演,跳躍著,旋轉著,翻著斤鬥,一切動作都是同步進行。場麵既壯觀又令人恐懼,讓雌海豚在既陶醉又懼怕的氛圍中領略“男子汗”的魅力,安心留下。如果有雌海豚芳心難以打動,想要逃婚,雄海豚會緊追不舍,咬它,用身體撞它,氣急敗壞,科學家將這種試圖控製雌海豚的行為叫做“群牧”。有時候,雌海豚從水下冒出來的時候,肚腹上滿是深深的牙痕。
為了抵禦異性的侵犯,雌海豚也組織了同樣複雜的“姐妹團”,它們又時候會追捕偷走了自己朋友的雄海豚。
像酒瓶鼻子海豚這樣一些家夥也知道集體決定的重要性。它們往往會花費數小時的時間,在一處安全的海灣召開會議,來回巡遊,彼此用那可愛的鼻子拱著,並奏出一曲由嘰嘰吱吱、烏裏哇啦的聲音構成的交響樂。喧鬧的聲音會隨著會議進程越來越高,直到它們到達最後決定的時候。看來,民主確實需要時間。
雄性海豚在挑選哥兒們得時候,肯定首先看它是不是單身漢。條件合適了,先是熟練地撫摸幾下對方的胸鰭,或者用它們的嘴輕輕啄幾下,“哥們,來吧,大家一起冒險。”一般情況下,聯盟很快達成。
群牧行為多發生在雌海豚的生育期,雄海豚圍著異性的陰部嗅個不停。如果哪個雌海豚動情了,這種騙親目的就達到了。偷到雌海豚後,“兄弟團”基本解散,雌海豚讓一個由兩隻或者三隻海豚看守,其他“兄弟”識趣地離開。
這種哥們義氣可能轉眼即逝,曾經合作的兄弟,這次是朋友,下次就成了敵人:同一條雄海豚它可能會為另一個“兄弟團”來搶上次騙來的雌海豚。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海豚其實在這點上被人類更開化一點,它們早認識到了友誼的有限性。
大馬哈魚的殘酷戀愛
比起人類的盲目愛情,大馬哈魚更富有獻身精神。
大馬哈魚又稱鮭魚,是一類典型的洄遊魚類。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統治黑龍江流域時,有一次哨所被敵軍包圍,怒爾哈赤的軍隊斷了糧草,人馬饑餓難忍。就在這時,從哨所旁的河裏突然跳出許多又肥又大的魚,不僅人喜歡吃而且連馬也吃得津津有味。填飽肚皮的人馬驍勇異常,殺開逃生的血路。從此人們把這種連馬都愛吃的魚叫做“大馬哈”了。
另一種說法是每年秋風肆虐的時候,烏蘇裏江裏聚滿了大馬哈魚。居住在兩岸的赫哲族人這時就會歡呼雀躍的喊:“達依馬哈”,意思是說定時往來的魚兒到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中國人的生殖觀念,但和大馬哈魚相比,相形見絀。現代人的生育目前明顯受到獨身、丁克家庭等現代婚育思潮的衝擊,而大馬哈魚傳宗接代的念頭壓倒一切,祖祖輩輩堅定不移,沒條件也要創造條件。
大馬哈魚的祖輩原本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江流中,但是那裏食物缺乏,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順河而下,直抵海洋。海洋中有著豐富的食物,隻要身體不殘缺,個個都能豐衣足食。然而小康的生活依然抵擋不住它們日益膨脹的思鄉之情。落葉歸根的觀念讓它們吃喝不香。
吃得肥肥美美的大馬哈魚就像大肚的少婦回歸娘家,鼓鼓囊囊地開始出發。途中不但跳躍數米高的瀑布,而且也要闖過蹲坐在河裏就等著它們的狗熊的利掌。此生(生命)為生(生育),死不足惜。每晝夜潛40千米,浩浩蕩蕩,氣貫長虹。數千裏的跋涉,抵達產卵地。這時的大馬哈魚整個身體暗淡無光,瘦得背部像駝峰一樣突出來,下顎向內變成鉤狀,又大又長的牙齒裸露在,呈現出一付猙獰的麵孔。塵風未洗,這些“結婚狂”就開始還在積極地籌劃著它們的婚禮。開始時它們在清澈的溪流裏嬉鬧玩耍,然後成群結對地聚集在一起,配對聯合作戰。先是雌魚搖動身體和尾巴,把河底掘成淺窪,將卵產在裏麵。這時,雄魚上前,立即射出精子,鋪天蓋地,恣意汪洋,還沒有那個動物像它們那樣將生殖當成酒醉般的狂歡。受精的卵子沉到窪底之後,雄魚由搖動尾巴用細沙把卵覆蓋。這樣反複幾次。期間如果有嘴讒的入侵者來犯,雄魚重新抖擻精神,與之決一死戰。這是大馬哈魚一生中最壯美的時刻。
大馬哈魚的胚胎發育期很長,需要3~4個月的時間小魚才能從卵膜中孵化出來。剛出殼的小魚就有2厘米左右,肚子底下還拖著殘留的卵黃為它的繼續發育提供營養。待長到4厘米左右,它們才紛紛離開孵化窩到附近的水裏去覓食小動物為生。生殖完畢的大馬哈魚筋疲力盡了,在故鄉甘美的水中幸福地合上雙眼,慢慢地死去。在小魚瘋長的季節,江河裏卻布滿成千上萬的大馬哈魚的屍體。有時這些屍體也會成為餓急了的小馬哈魚的美味。
小大馬哈魚孵出的日子正是早春時節,天氣還很冷,其它魚類都沒有蘇醒過來,環境對它們來說是安全的。等長到6厘米後,它們便要離開它們的故鄉順著急流向著大海的方向出發了。大魚的思鄉之切與小魚的念海之情同樣濃烈,於是穿梭的往來就這樣生生不息。
大馬哈魚仿佛一生下來就肩負著生殖的使命,生殖對它們來說是單純而神聖。父輩舍生千裏生子,兒女卻稀哩糊塗地蠶食了父輩。殘酷的生命代謝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演繹。殘酷的青春,殘酷的戀愛。
盡管毫無親情可言,但這也淨化了河流,物種的無意識卻成全了生態環境的自我修複,生機勃發。
地球脈動
塵煙滾騰,塵埃飛旋;獅睡白晝,夜殺大象。
萬千野牛蹄踏沙石,狼煙滾滾,它們在遷徙,尋找青草,尋找青春,尋找繁衍;
億計鳥雀群起群落,狂風般暴烈,整體擺動,密密麻麻,嘰嘰喳喳,席卷草甸;
群獅被幹旱蒸走了威風,懶散地癱在林蔭下。看著尋水而來的群象,它們躲閃著,即使是金貴的水坑,也乖乖地讓出。夜晚,獸性昂揚,群獅精神。失群的大象被餓瘋的群獅圍攻,左右猛撲,大象低吼著快跑。有驍勇的獅子從大象屁股處躍起,幾番掙紮,居然騎行大象的頭部,血口猛砍。大象的頭部和屁股,掛著五六張凶猛的嘴巴,它終於轟然倒地。
在《地球脈動》裏,我看到了生殖的壯觀,生息的繁盛與冷血。
《地球脈動》,不隻是講述大自然的野性,更多地將人性的鏡頭深入地球的皺褶裏——那些罕無人跡的極地,被迫改變獵殺技巧和路線的白極熊,孤獨的針葉林與林間饑餓的山貓;那些壯闊的水草地,長頸鹿優雅地行進在百花點綴、大水侵漫的濕地;水鳥畫著弧線,擦地飛行,啄食魚蝦。生物的多樣性,從未如此震撼人心地美麗。
這是BBC的巨製——熱氣球,直升機,航拍;軍用攝影機,1公裏外的清晰特寫;100小時蹲守,終於拍到某類雄鳥令人嘡目結舌的求偶表演。專業精神,與財富的結盟,抓到的畫麵,除了震撼,還是震撼。
為什麼保護生物多樣性。一切是為了人類。一個物種的滅絕,意味著人類失去一個生存的保險係數和一個免疫器官。森林在以人的發展的理由下大片消失,動物被逼退(有種山羊最後居然隻能生活在四周幾乎是垂直的山崖上),環境惡化,溫室效應,冰層消失,我們生息的地球已經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