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務工作重歸係統的理論學習和研究,我忽然發現以往空洞的理論增添了許多生動的內容,同時也深感往昔以為體大而慮周的影視理論有越來越多空白需要填補。基於長期的影像實踐,自己有了這樣一個選題,於是不揣鄙陋,開始了自以為是的研究。

本書是筆者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改寫而成。從自己決定讀博的那天起,直到今天,自覺30歲後的一大幸事,就是在對彼岸世界的求索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找到了人生新的路向與精神支點。三十而立,莫過於立身立言,這也許是完成本論文之外的另一收獲。其實,讀博生涯就如一段人生旅程,回頭看看,一川風雨。

學海無涯,三年讀博,前有邱沛篁、馮憲光、歐陽宏生、王曉路、李傑等諸位導師引路,帶我一程,導我一生;身邊有學友黃小鍾、趙毅、曾彤、蔡尚偉、蔡敏同窗共讀;家中還有賢妻剪燭為伴,感激之情,盡在不言中。在川大文學與新聞學院就讀期間,更多的老師雖未曾耳提麵命,聆聽教誨,然其學德師範,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書出版之際,尤為感激妻子陶安萍,不僅在有關畫論方麵給予指點,而且在懷孕及撫養小女安子期間,承擔了全部家務,我心存歉疚之情,至今不能釋懷。同時獨立製作人唐丹鴻、紀錄片人梁碧波、北京歌華有線DV發展中心陳帆、北京電影學院劉軍等對論文寫作也給予了無私幫助,原四川電視台同事陳力更在精神上給予了諸多鼓勵,在此一並致謝。

韓鴻

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