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情欲分離(2 / 3)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君特·格拉斯,曾有一部名著《鐵皮鼓》,其中的男主角奧斯卡在一次意外事故後,便拒絕長大,拒絕進入成年男人的世界。

其實,在很多男人的心靈深處,都希望永遠處在被父母嗬護的少年時代。

為什麼男人不想長大呢?因為長大後,許多“可怕”的事情會發生,而抵消了更多長大後的“好處”。這些長大成年的“壞處”在男人尚未成年之前,就已經悄悄地進入他們的心裏。在男孩子從少年向青年過渡的黃金時代,這些訊息會被掩蓋、淡化或忽視,而擱置在內心的某處小角落裏。不過,這些信息有如樹木的種子,隨著時光的流逝,會漸漸長大,而且這些長成的大樹形成的陰影,會在某些男人的身上產生較嚴重的負麵作用,而使他們表現出渴望回到童年的“退化”行為。在某些男人身上,這種陰影會因為生存壓力、家庭的責任感等因素的抑製而加劇。它存留在男人的心裏,成了秘密。

長大是痛苦的,這種訊息的來源,主要還是家庭。當掙錢養家的父母經常念叨著“你要懂事,看你爸爸,賺錢養家多辛苦”這種訊息時,男孩子在感佩父親之餘,對於“一家之主”或“父親”這種“責任擔當者”的角色,也產生了隱約的憂慮、害怕和無力感。男人在家庭中這種“責無旁貸”的“崇高”地位,其實也意味著一份沉重的責任和終生的束縛。不能扮演這種角色的男人,不但會在家庭和社會中失去尊嚴,更會被冠上“無能者”和“失敗者”的名稱。隻要是男人,這種巨大的責任和沉重的壓力遲早會從父親身上轉移到他的肩上。但是,隻要他不長大,這些責任和承諾,就可以由別人來承擔。孩子是無憂無慮、不需承擔任何責任與義務的。

童年已經喚不回,“隻要我不長大”大概是許多疲憊男人的心聲吧。

拒絕長大的男人,一般與母親的關係都有些病態,充滿了依戀和仇視的雙重心理。

丹麥作家易卜生在他的戲劇《皮爾·君特》中描寫了一個反英雄形象,他麵對那個占統治地位的母親一步一步地表現出他的負罪感,他完全無力去建築一段愛情關係,這種皮爾·君特綜合症在今天是為許多女性所控訴的。

易卜生筆下的主角心靈深處的渴望是被愛,但皮爾所經曆的惟一的愛是以一種外在和內心都被過分要求的特征表現出來的。已長大成人的皮爾,君特被他的母親像愛一個還未長大的、仍需要人照顧的小孩子一樣愛著。

另外,英國作家D·H·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等係列作品,也鮮明地表現出了當男人與母親的關係過分親密時,他便一直處於兒子的地位,無法長大成人,也無力擔當和正常處理與其他異性的關係。

這些拒絕長大的男人,對當父親這個角色充滿了恐懼。這種恐懼感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害怕自己不僅僅會在重要性上排在妻子後麵,而且還會次於小孩子,不再得到尊重和關注!

中國朦朧派代表詩人顧城,就是這樣一個最具典型意義的代表。

顧城的心靈一直停留在八歲,拒絕長大,因而當兒子出生後,他最開始的反應是“嫉妒”,嫉妒兒子分去了妻子對他的愛。最終顧城的這種嫉妒心理導致了他的家庭的破裂,導致了他心理的變態,他采取了極端手段,殺妻後自殺。這是一段悲慘的名人往事。

按女人們的想法,做父親對男人而言是一本萬利的事情,既不承擔生育的苦痛,又可以傳宗接代、延續生命,何樂而不為呢!但恰恰相反,很多男人對此卻持有非常大的恐懼,害怕成為父親。原因是因人而異的。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害怕承擔責任,害怕被家庭束縛住,這樣一來就會失去個人的自由——男人處於自由與家庭的兩難之中!男人害怕自己成為別人眼中“怕老婆的人”,早上要喂牛奶,白天要洗尿片,萬一小家夥哭了還要去哄著他——這種種念頭都引起了他的恐懼,因為他們從中嗅到了失去自由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