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的國際化與教育的民族性
當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方興未艾,它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建立在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和交通、通訊基礎上的全球化已經突破了時空界限,把生活在本星球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人類在空前的範圍和程度上緊密、廣泛和深入地聯係在一起了,整個世界儼然已成為“地球村”;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到國外讀書留學、旅遊觀光、買賣經商以及到外國的企業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儼然成了“世界公民”。毫無疑問,全球化對世界各民族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衝擊,也給我國的教育帶來更多的新課題。我們必須在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堅持中國教育的民族性,促進教育的現代化。
一、用世界的眼光辦教育
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代替。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麵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27)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對國際化的科學預測,如今,這已成為了現實。所謂國際化,就是人類不斷地跨越製度、文化、意識形態等障礙,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充分溝通(物質的與信息的)和達成更多共識與共同行為的過程。教育國際化是指各國的聯係日益緊密,各國教育“和而不同”地共處,由於文化的融合,使得具有共性的教育模式被逐漸普及、推廣,成為全球通行標準的狀態與趨勢,因而產生了共同利益與共同價值判斷的國際教育,亦稱教育的全球化、教育的世界性。
教育國際化既給各國教育帶來了繁榮和發展的機遇,也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範圍內不同教育的相互激蕩。教育國際化作為一把雙刃劍,具有兩重性:一方麵它為各民族教育互相溝通、互相交融、互相借鑒、互相提高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麵也給我國的基礎教育無論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方麵,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現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國際現象,它是開放和交流的結果。教育國際化表現在國際間專家顧問人員的交流、國際會議的召開、學者間信件資料的交換、教育機構的國際合作、跨國的教育活動等。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關心和了解國際形勢及其發展,具有國際交往能力的人才。
科學教育知識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對人類的文化發展作出過貢獻。現代教育財富是世界各國人民智慧的共同結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無論哪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通過相互學習以求得自身進一步發展的必要。各國在教育製度、內容和方法等方麵具有很多的共性,互相借鑒和吸取經驗就很有必要。我們要更多地利用世界教育的資源,培養年輕一代要善於吸收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具有參與國際社會競爭的知識和能力,能夠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與社會狀況,善於和外國人進行交往、交流、合作。鄧小平同誌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提出大量向國外派留學生,同時,要把外國專家請進來,積極利用外國的智力資源的主張。據統計數據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國留學人員達70萬人,分布在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攻讀的專業幾乎涵蓋了現有的全部學科門類。目前,我國不僅是大學,而且包括重點中學與國外在互換留學人員、學者互訪、學術和研究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用世界的眼光辦教育是重慶一中的一個創造和特色。2001年4月,在重慶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慶一中與英國北方大學聯合會駐華代表機構雅思教育管理公司攜手合作,在重慶率先引入了英國北方大學聯合會國際基礎課程(IFY),成立了重慶一中國際部,成為IFY在中國校區的新夥伴之一(其他有成都七中國際部、武漢英中教育培訓中心、青島二中留英留澳預科班、廣州華師大附中國際基礎課程中心、北京語言大學國際教育中心、上海交大南洋現代教育中心、蘇州市海外教育培訓中心),這種合作使我校在教育步入國際化的道路上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3年多來,重慶一中國際部共有數百名中學生考入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日本、美國的世界一流大學。為什麼要創辦國際部,我們的思考是:①國內高等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使眾多有潛力的學生失去接受一流高等教育的機會;②國內高等教育質量與國外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③國內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學科空白,人才供求關係不平衡;④中國加入WTO後,世界經濟全球化,中國國際化、世界型人才需求日趨明顯;⑤麵對嚴峻的國內就業形勢,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提升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⑥卓越的發展前景及良好的個人投資回報;⑦打開國際視野,建立國際交往,拓寬發展空間。
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種被世界教育界普遍推崇的“1+3”國際化成才模式(國內1年+國外3年),即可完成本科教育,為中學生提供了一條經濟、適合、安全且有保障的理想留學途徑。我們的辦學模式逐漸從一元走向多元,既立足於本土,又麵向世界,走教育民族性與國際化相結合的道路,為培養能參與世界競爭的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對外開放的新形式,而且也搭建了一個集學術、政策、展示、交流相結合的新平台。這對於我們吸收外國先進的教育知識和管理經驗,縮小同世界發達國家文化教育上的差距,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們認為,有特色、高水平的重點中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積極參與基礎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與競爭。這既是增強知名度、贏得社會承認的需求,也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競爭力的需求。教育的國際化對於提高我國基礎教育的現代化水平,拓寬我國的教育市場,促進現行的辦學體製、運行機製、課程設置、管理方式以及教育資源的開拓、教育目標價值取向等方麵提供了有利條件。這實質上是教育的辯證性的具體表現:教育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教育的一體化與分散化的統一,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統一。我們要順應教育國際化這一曆史潮流,在國際化發展戰略中,注重觀念更新和體製借鑒,把學校、學科和個人的發展放到國際參照係中進行比較和檢驗,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教師的交流和培養創造良好的氛圍,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