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夢中和張天師遊了天堂。玉皇大帝看他是個有道明君,就設宴招待,並請他看了天戲。那天戲唱得非常動人,把個李世民看迷了。
李世民從夢中醒來,回味著夢中看的天戲,戀戀不舍。他想,天上能有戲,人間為什麼不能有?如果用戲來教化人心,那該多好啊!可是唱戲要有戲本,誰會編戲本呢?他發了愁,漸漸地愁出病來。朝中官員唐之遠知道了,就對李世民說:“萬歲不必憂慮,我想這編戲和編書一樣,能編書就能編戲。”李世民問:“愛卿,你能不能編戲?”唐之遠說:“能。”李世民聽了非常高興,就叫唐之遠啥事兒都不管,光編戲。
唐之遠第一次編戲也真作了難,李世民三天兩頭催他快編。唐之遠黑夜白天連軸轉,坐在屋裏編啊編。戲編好了,把個唐之遠也累死了。李世民念他一片忠心,就追封他為“莊王”。為了紀念這第一個編戲人,後來戲班都敬莊王。
李世民傳下聖旨,招收天下聰明伶俐的子弟來學戲。學戲人住的那個地方叫梨園。所以,又叫他們“梨園子弟”。
第一場戲在李世民的皇宮裏演出,那些皇後嬪妃們一看都樂了,李世民觸景生情,把這台戲起名“樂眷戲”。後來傳訛了,把這種戲叫成“鑼卷戲”。因為是皇帝封的,所以,過去唱對台戲,“樂眷戲”不管到會早晚,非占正台不可。而且“拜台”的時候,別的戲拜它,它不拜別的戲。
李世民為了表示對戲劇的關心,親自給戲劇中的各種角色命名。他把演戲的分為四大行當。第一種是演女角的。按照道家的陰陽說,白天屬陽,夜晚屬陰;男性屬陽,女性屬陰。李世民卻反其意把女角稱為“旦”。“旦”的意思就是白天的開始。第二種是演男角中的清秀人物的。那時候都是男的演戲,男的演男的,動作、唱、白自然嫻熟。這李世民才怪哩,“熟”的不說熟,偏叫他“生”。第三種是男角中的剛烈及奸詐、暴虐人物。為了表示人物的性格,就在臉上畫上紅、黑、白三種顏色,這樣一來,臉上就不幹淨了,可李世民卻叫他“淨”。第四種是男角中的詼諧、滑稽人物。這種人物不太“老實”。李世民卻從十二屬相中引出一個“醜牛”的“醜”字來。
李世民把戲子看得非常金貴。有一個飾旦角的矮三,簡直成了李世民的心腹貴賓。如果三五天不見矮三,他便覺得茶飯無味。甚至連朝政也要和矮三商量商量。文武百官對李世民這一點很不滿意,總想設法把戲子趕出宮去。
長安城的百姓聽說皇宮裏有了戲,紛紛要求放出宮來讓大家見識見識。這時,文武大臣便極力攛掇。李世民是個明君,就把戲班放出皇宮為百姓演出。
戲班一出皇宮,這裏叫演,那裏也叫演,從長安城一直演過了黃河。一天,禦廚們為李世民做了美味的肉包饃。李世民正吃哩,忽然想起了戲子,就叫太監裝了兩箱子肉包饃給戲班子送去。那時候正是三伏天,肉包饃送到戲班裏已壞了。矮三就把肉包饃扔到糞堆上。誰知道那個押運肉包饃的太監是個壞蛋,他不說矮三為啥扔肉包饃,隻說矮三把肉包饃扔了。李世民一聽火冒三丈,立即殺了矮三。戲子們一見殺了矮三,非常害怕,就四處逃奔,各自回家,“樂眷戲”便垮台了。
這些戲子回到家鄉以後,便又拉起了戲班子,各傳各的戲,由於水土不同,口音漸變,慢慢地在全國各地形成了許多劇種。後來,有個唱黑頭的郭廷延冒死去見李世民,說明扔肉包饃的原因。李世民聽了後悔不已,就命郭廷延重新搭起“樂眷戲”班,並下詔書表揚郭廷延敢於直諫的精神。因此,戲中的黑頭大多數演的是那些不怕死的剛烈人物。李世民還為“旦”角矮三平反昭雪,並命人為矮三塑了像,為了表示矮三生前的清白,專門給矮三做了一身白衣裳。所以,戲中的鬼魂要穿白衣白裙,頭頂白綾。因為矮三是“旦”角,所以鬼戲的鬼魂多由旦角飾演。
郭力 搜集整理
根據王金昌(農民,幼年學過戲,已故)、朱洪康(87歲,曾唱過越調,後在老河口當過廚師)、張建堂(退休演員,60多歲)、王朝營、劉文獻、薑振龍(樂眷戲演員)等人講述整理。這個傳說流行很廣,河南、湖北北部都有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