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1:抗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活動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人民抗日武裝,簡稱抗聯。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呼籲全國停止內戰,成立國防政府,組織抗日聯軍,一致抗日。1936年2月20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中共黨員楊靖宇等人聯名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製宣言》,宣布將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反日聯合軍、東北抗日同盟軍以及各反日遊擊隊,一律改稱東北抗日聯軍。至1937年,抗聯隊伍發展到4。5萬人,先後開辟了東南滿、吉東和北滿三大遊擊區,控製了東北一半以上的地區,對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遊擊戰爭。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日本為鞏固其侵華戰爭的後方基地,對抗日聯軍發動了瘋狂的進攻。抗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頑強戰鬥,戰績卓著,但自身損失也甚為慘重。1942年8月1日,進入蘇聯境內的抗聯部隊組成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一麵集中整訓,一麵陸續派出小部隊,返回祖國東北進行遊擊活動。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後,抗日聯軍配合蘇軍大舉反攻。東北抗日聯軍為中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注釋2:蟈蟈,別名聒聒、螽斯、螽斯兒。是一種昆蟲,體形類似螞蚱,喜食植物的嫩葉,成蟲有鳴叫的習慣,繁殖期好鬥。分布於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山西、甘肅、陝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和安徽。全身鮮綠或黃綠色。頭大、顏麵近平直;觸角褐色,絲狀,長度超過身體;複眼橢圓形。前胸背板發達,蓋住中、後胸、呈盾形。前翅各脈褐色。雄蟲翅短,具發音器;雌蟲隻具有翅芽,腹末有馬刀形產卵管,長約為前胸背板的2。5倍。前足腔節基部具聽器,3對足的腿節下緣具黑色短刺並呈鋸齒狀。後足發達,善跳躍,腿節上常有褐色縱走暈紋,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過冬,成蟲或若蟲戲喜棲息於穀物田間或灌木叢中。喜食豆科植物的嫩莖與嫩果實。雖是害蟲,但人們喜飼養,供作玩物。
注釋3:二人轉,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現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
注釋4:跑馬城,是滿族兒童玩的一種集體遊戲,在有的地區它也被稱為“挑急急令”。這一遊戲早在明代的時候就已存在,到了清代則更是十分流行。遊戲通過對兩軍對壘的模仿,在充滿競爭的氣氛中,培養了孩子們的團隊精神,同時也增強了孩子們的體質。從中也不難看出滿族勇敢善戰、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
注釋5:索倫杆,滿族傳統祭天的神杆,它的底部鑲有石座,木杆頂端裝有一個半圓形的錫鬥。據說當年努爾哈赤的先祖凡察被其他部落追殺,逃得一片狂野之地,無處可躲,危機關頭,從遠處遮天蔽日地飛來一群烏鴉,覆蓋其身,凡察大難不死,得以逃脫,這樣愛新覺羅氏家族得以繁衍聲息,後來建立大清祖業,為感謝烏鴉救主的神恩,後世子孫便在家門口豎起一個索倫杆以供烏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