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司·奧茲應該說是時至目前中國學術界、創作界和新聞界最為熟悉的以色列希伯來語作家。

《地下室裏的黑豹》是一篇記憶小說,其希伯來文版首發於1995年。它以作家的童年經曆為基礎,又融進了豐富的文學想象。用作家本人的話說,故事本身來自黑暗,稍作徘徊,又歸於黑暗。在記憶中融進了痛苦、歡笑、悔恨和驚奇。

小說的背景設置於1947年夏天英國托管巴勒斯坦的最後階段。那是巴勒斯坦曆史上非同尋常的時期,因為數月後,即1947年的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將在紐約成功宣布巴勒斯坦分治協議,允許第二年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國家,一個阿拉伯國家,一個猶太國家,英國人很快就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離開那片土地,以色列國將會建立,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從此陷於無休止的衝突之中。在曆史巨變的前夜,英國士兵、猶太人的地下組織、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紛紛行動:槍擊、爆炸、宵禁、搜查、逮捕、迫在眉睫的戰爭與種種可怕的謠傳不但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平添了許多不安定因素,也留下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謎團。曾在《我的米海爾》、《惡意之山》(中譯本名為《鬼使山莊》)和《愛與黑暗的故事》等作品中對這一曆史進程做過不同程度觸及與把握的奧茲,再次以這個特殊而複雜的曆史時期為背景,借助奇巧的構思、睿智的分析、優美的行文在《地下室裏的黑豹》中觸及諸多發人深省的問題。

小說主人公首先以成年人的口吻交代“在我一生中,有許多次被人叫做叛徒”,給讀者留下了懸念,隨之回憶起自己在十二歲那年因為與當時猶太人的敵對方英國人交往,第一次被稱作叛徒的情形。總體看來,小說的主要情節是在家、東宮和特裏阿紮叢林三個主要場景中展開的。

大家知道,奧茲素以破解家庭生活之謎見長。他在《地下室裏的黑豹》中,再次運用爸爸、媽媽、孩子三個人物構成了家這個場景中的核心:爸爸、媽媽來自烏克蘭,他們的親人全死於希特勒之手,這一點顯然與奧茲本人的經曆有別。爸爸是學者,在爸爸的性格中,理性占了上風,“他講原則,為人熱情,對正義忠貞不渝”,具有強烈的仇歐情緒;而媽媽則喜歡追憶過去,故鄉烏克蘭的河灣、河麵上星星點點的鴨群、緩緩漂流的藍色百葉窗、河流和草地、森林和田野、茅草屋頂和薄霧中的悠揚鍾聲令她魂牽夢縈。熟悉奧茲的讀者往往會覺得這一切似曾相識,但此次,作家的關注視點有所轉移。我們在《愛與黑暗的故事》、《我的米海爾》和其他作品中看到的家庭悲劇和夫妻情感均被置放到了邊緣地位,孩子則成了家中的中心人物,也成了整部作品的主人公。他在家中見證的不再是父母那痛苦而缺少生氣的日常生活,而是他們頗有幾分讓人憧憬,甚至驚心動魄的地下活動(爸爸為地下組織編寫標語,收藏違禁品,媽媽悄悄救助傷員),親臨了英國士兵前來搜查時的緊張局麵。幾乎所有的情節設置,都與孩子的所謂“背叛”行為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這個孩子年僅十二歲,他因酷愛詞語而贏得“普羅菲”[1]綽號,說話的方式與眾不同,並喜歡寫詩拿給女孩子看。由於在家中受參加地下抗英活動的父母的影響,在學校和其他場合聽成人進行民族主義宣傳“我們生活在一個生死攸關的時期”、“希伯來民族要經受住考驗”,他立誌為民族的事業而戰。他提議創辦了“霍姆”[2]秘密組織,加盟這個組織的還有他的兩個小夥伴本·胡爾和奇塔。他們想用舊冰箱裏拆下的馬達等材料製造火箭,打到英國的白金漢宮,把英國人趕出他們心目中的猶太人領土。他們還喜歡看好萊塢影片,模仿裏麵的英雄人物。普羅菲本人更是為影片中的英雄著迷,經常把自己比做“地下室裏的黑豹”,意思是等待時機猛撲出去,為自己所謂的信念而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