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發音技巧(1 / 3)

語音概述

語音是聲音和意義的結合體,語言的聲音叫語音。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言。

一、八大方言

北方方言(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分布在東北、長江流域中部、西南);吳方言(上海地區、江蘇省東南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區);湘方言(湖南省);贛方言(江西省);客家方言(福建、廣東、廣西);閩北方言(福建北部、台灣);閩南方言(福建南部、廣東、潮汕、海南島);粵方言(廣東中部、廣西中南部)。

方言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上。發展普通話、規範語音就是去掉土語成分的北京話。

二、普通話語音

普通話簡單易學,富有音樂性。

普通話聲母21個,韻母9個,聲母和韻母相拚形成400多個音節,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雙音節詞占優勢,且具有約定俗成的優勢。

ɑ.元音占絕大優勢。

B.聲母中輕音占很大優勢,發音響亮悅耳。

發音時聲音的特點:

1.音色:聲音的個性和特點。

2.音高:聲音的高低。在一定時間裏發音體震動的次數多少決定音高。

3.頻率:人的發音體在一定時間內震動的次數。

4.音強:指聲音的強弱\\輕重。

5.音長:聲音延續的長短,要根據思想感情和高見內容的具體要求決定音長。

具體技巧:快而不亂,慢而不斷,長而不拖,短而不促。

三、音節和音素(元音和輔音)

音節:用聽覺可以區分的語音結構基本單位,一般在漢語言裏,一個漢字的字音就是一個音節。

音素:語音的最小單位,一個漢語的音節裏,可由一個至四個因素構成。

元音和輔音發音的幾點區別:

1.元音氣流通過口腔不受任何阻礙;輔音受阻。

2.元音發音器各部位保持均衡緊張狀態;輔音隻有造成阻礙的那部分器官緊張。

3.元音由口腔呼出的氣流量叫囂,處於和緩狀態;輔音氣流量相對叫大,氣流需要克服障礙通過口腔有一種爆發狀態。

4.元音聲帶顫動、一般不待噪音成分,聲音想度大,可以歌唱;輔音多數發音時聲帶不顫動,帶噪音成分,聲音響度小,不能歌唱。

四、普通話的聲母、韻母、聲調

聲母:子音氣筒的複印,聲母都是用口輔音來充當的(把鼻韻母排除)

零聲母:子音開通沒有聲母的叫零聲母(ing)ying

韻母:一個漢字音節聲母以後的部分

聲調:又叫字調,由音節內部的音高變化所構成的,聲音內高低升降的不同就是以內掉的不同,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類

聲母發音特點:氣流在口腔當中受到各種阻礙

聲母發音過程:

1.成阻階段:發複印過程的開始階段,發音當中阻礙作用的開始形成,發音器官從靜止或其他狀態轉到發一個輔音時的阻礙狀態。如:b。

2.持阻階段:發輔音過程的中間階段,就是發音當中阻礙作用的一種持續,即發音器從開始發音的成阻階段到最後除阻階段的中間過程。

3.除阻階段:指發輔音過程的最後階段,發音當中,阻礙消除了,發音器官從發輔音時的阻礙狀態轉到開始的除阻狀態或其他狀態。如:b,由閉到開。

聲母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不同的聲母是因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不同而形成的,發音器官形成阻隘礙部位叫發音部位。

五、發音部位分氣七部位

1.雙唇阻:發音時上下唇構成阻礙。如b,p,m。

2.唇齒阻:上齒與下齒的內緣構成阻礙。如f。

3.唇尖中阻了:唇尖與上齒齦構成阻礙。如d,t,n,l。

4.舌根阻:舌根與軟硬顎的交接處構成阻礙如。如g,k,h。

5.舌麵阻:舌麵與硬顎的前部構成阻礙。如j,q,x。

6.舌尖與上齒齦和硬顎交接處構成阻礙(翹舌音)。如zh,ch,sh,r。

7.舌尖前阻(平舌音):舌尖與上齒背和舌葉與上齒齦構成阻礙。如z,c,s。

發音部位的五種方法構成了阻礙和出去阻礙的發音方式。

1.塞音:也叫爆發音或破裂音,發音時氣流完全阻塞,然後突然防開,讓氣流包袱出來而形成字音。如b,p,d,t,g,k。

2.擦音:也叫摩擦音,由發音器官造成的縫隙是氣流產生摩擦而發出的聲音。如f,h,x,sh,s,r。

3.塞擦音:由塞音和擦音緊密結合所構成的音,發音時注意最初形成阻礙部位要完全閉塞,然後漸漸打開。如j,q,zh,ch,z,c。

4.鼻音:氣流由鼻腔中流出的音,口腔形成阻礙這部分要完全閉塞、軟顎下垂,使氣流從鼻腔流出來形成字音。如m,n。

5.邊音:氣流沿著舌頭的兩邊通過而構成的聲母,發音時聲帶振動。如l。

聲母的發音有清濁音之分

清音:發音時不振動聲帶所發出的輔音,即清音純粹由氣流受阻所構成的且不帶樂音。如b,p,f,d,t,g,k,h,j,q,x,zh,ch,sh,z,c,s。

濁音:振動聲帶所發出的輔音,除氣流受到阻礙外,同時振動聲帶發出樂音。如m,nl,r。

送氣和不送氣的區別

送氣音:包括塞音、塞擦音、發音除阻時氣流相對較強。如p,t,k,q,ch,c。

不送氣音:氣流較弱的音。如b,d,g,j,z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