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發明概述
(第一節)什麼是小發明
一提到“發明”二字,有些同學就害怕了,那有多難啊!他們總認為隻有像愛因斯坦、瓦特、愛迪生等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才能辦到。其實,創造發明並不神秘。
世界上的發明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開創性發明,一類是改進性發明。開創性發明較難,而改進性發明就比較容易了。
許多創造發明都是從改進入手的。在蒸汽機發明前,“蒸汽的力量”早在古希臘就有人研究過,但真正完成這項技術發明的是英國陸軍軍官賽維利,不過,汽缸的破裂使他的試驗失敗。巴本進一步研製了蒸汽機但不能使用。1711年,紐可門製成了蒸汽機,但煤耗很大,效率很低。1769~1772年間,英國技術人員斯密頓對紐可門的蒸汽機進行改進實驗。他的這些改進實驗為瓦特的突破性的發明奠定了基礎。所以,一項發明不是一下子想出來的,而是善於觀察、實驗,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發現罷了。再拿愛迪生發明電燈來說吧!早在1809年,法國人德·拉·留發明了用白金線做燈絲的白熱電燈,因白金太貴,被汽燈所淘汰。1827年,俄國人羅德維發明了一種用細炭棒作發光體的白熾電燈。1879年,愛迪生在他們發明的基礎上,對羅德維金的電燈加以改進,才發明了經濟實惠的電燈。這個發明過程說明,許多創造發明隻是繼承地發展,隻在善於觀察、分析現在事物的特征和它的優點、缺點,然後研製新的事物、方法去代替,使它具有實用價值的新功能。這樣,就能有所創造發明。所以,創造發明並非難事,隻是你敢不敢去攀登。
大發明、大創造並非高不可攀,小發明、小創造更是沒有什麼神秘的了。
小發明指的是什麼?主要是指大家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當中,對那些感到用起來不稱心、不順手、不方便的東西和方法,用自己已學過的知識、設計、製作出目前還沒有過的更稱心、更順手、使用起來更方便的新東西,創造出新的方法。或者對現有的東西、現有的方法進行改進,從而給別人的學習、生活、工作、勞動帶來方便,給社會創造財富,給人帶來幸福。
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勞動是我們最熟悉的場所,範圍又很廣。我們從中選擇小發明的課題比較容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比較簡單,課題就在身旁,革新並不複雜。隻要大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細心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而且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既遵循科學原理,又不被前人留下的現成結論束縛自己的頭腦,大膽地進行想像,革新,經過不斷的實驗、改進、試用、提高,就能獲得小創造、小發明的成功。
事實也證明,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能創造發明。上海市的茅嘉同學發明“穿繩器”,曾先後獲得國家獎和日內瓦世界發明獎。當時,他還隻是上海重慶北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湖北省的王帆同學發明“雙尖繡花針”,榮獲全國青少年科學發明創造比賽一等獎,1988年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牌獎。當時,他還是年僅10歲的小學生。廣東省劉鴻燕發明任意等分角器,獲全國青少年科學創造發明比賽一等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世界青少年發明家”金獎。當時,她也不過在韶關市北江中學初中讀了二年的書……這樣的事例很多很多。從1980年開始,我國已經舉行了五屆青少年科技創造發明比賽。全國中小學裏,科技創造發明活動正蓬勃開展,千百萬中小學生加入創造發明的行列。再拿武穴市來說吧,每年都舉行一屆全市五小中學小學科技創造發明比賽。在以往的五屆中,就有幾百個項目參賽。人家能辦到,難道我們就辦不到嗎?
也許有人說,他(她)們是神童。不,不是的。讓我們看看他(她)們的創造發明吧!例如,王帆發明的繡花針,通常的繡花針,針尖為一端,針眼為另一端,女工繡花時要翻動手腕,一上一下,每天得翻幾萬次,累得又酸又疼。而王帆對它進行了改進,兩端都為針尖,不要再翻動手腕了,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工效。又如,樂隊在演奏時,翻樂譜是件傷腦筋的事,因為手騰不出空來。安徽省含山中學的陳昌宏、錢得勝發明了“腳踏翻譜架”,由踏腳板、壓譜杆(上有兩個“手指”,能挾起樂譜紙張)和一些傳統裝置(滑輪、尼線)等組成,解決了翻樂譜的難題。這項發明獲全國青少年科學創造發明比賽二等獎。再如,平常用的毛筆會弄髒書、課桌、衣服。山西省平遙縣一中學生鄧雲麗等發明了伸縮毛筆,它的外形比普通毛筆多一個帶卡子的筆帽,使用時,一按筆帽,筆頭伸出。用畢,一按筆帽,筆頭就自動縮回去。該項發明獲全國青少年科學創造發明比賽三等獎。這些例子說明小創造、小發明並不很難,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人人都有個自身的“智力庫”,隻要打開它,多動腦筋,就能夠想出發明的課題,再經過多實踐,足能夠取得發明的成功。
概括地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一個人隻要有發明意識,處處留心,事事在意,勤於思考,潛心研究,就能搞出個發明來。創造發明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景象:“眾地尋它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關鍵在於要有心。大家知道,現在的郵票四周都有齒孔,既便於撕開使用,又很美觀。可知,1840年世界上第一郵票出現時是沒有齒孔的,要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剪開來出售和使用,很不方便。1848年的一天,一位新聞記者在英國倫敦一家飯館裏,一邊吃飯,一邊趕寫當天的新聞。幾篇稿子寫好後,他把稿子分別裝進信封裏,準備寄到幾家報館去。這時,他從衣袋裏拿出一大張郵票,想找一把剪刀將郵票剪下來。可是,飯館裏沒有剪刀。怎麼辦?他急中生智,順手從西服衣領上取下一枚別針,在郵票和郵票之間的空隙處紮了一串均勻的小洞,隨後輕輕撕下一枚枚郵票。他高興地把這種帶齒孔的郵票貼在信封上。這位忙碌的記者沒有想到就在他為郵票紮孔的時候,他是在做著世界上一項貢獻深遠的發明。可惜,他沒有意識到。他不是發明的有心人。然而,就在這時,恰巧有一位名叫亞瑟·亨利的青年,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沒等吃完飯,就跑回家,經過連夜奮戰,終於製作出一台郵票打孔機。後來被英國郵政學局采用。這說明,隻要做小發明的有心人,小發明就並不神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