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改革都是以一定的理論為基礎,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課程改革也不例外。作為教育係統的核心,課程與許多學科的理論有聯係,並且以他們為科學的依據,毫無疑問,課程改革的出發點便是以與之相關的學科理論為依據,調整與之不一致的部分,使課程的方方麵麵趨向合理化。
課程改革的社會學依據
教育是整個社會大係統中的一個子係統,而課程是其核心的部分,必然與社會關係密切,以社會學為重要的科學依據之一。從社會學的角度,研討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可以使我們清楚地認識與課程變革息息相關的社會背景,從更宏觀的層次上把握其本質。
一、社會的變革與教育的變革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現代化的時代。社會的現代化以信息化、科學化和開放化為重要特征。把這些特征概括起來說就是“大社會”。對於今天的社會,必須持一種新型的“大社會”觀。
“大社會”觀不同於“小社會”觀。後者把社會局限於區域、民族的狹隘範圍來理解,實行的是封閉性、小係統的對策。而前者則突破了區域、民族的界限,從國際化的大範圍來理解,實行的是開放性、交流與合作、共容與統一的對策。因此,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民族之間,甚至不同政治製度之間的社會交流與交往、依存與影響變得越來越廣泛、深刻。這是人類社會變革與進步的必然結果。
社會的變革,大社會的形成,對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它使世界範圍內教育的交流與交往、合作與發展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這不僅表現在相同社會製度的國家之間,而且日益突出地表現在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改革在學習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而發達國家的教育變革也在注意融進發展中國家教育的優勢。這種國際的相互影響和依存,使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大大提高,從而使人們的教育視野和觀念進一步拓寬。這就是“大教育”觀的形成。其次,大社會使教育的聯係與功能擴大,與社會、家庭的關係密切起來,從而促進了學校、社會、家庭一體化的形成。學校日益以社會、家庭的配合、支持為基礎。同時,學校的功能也在日益向社會、家庭延伸,發揮著更為基礎的作用。一句話,社會、家庭在教育化,而教育在社會化。第三,大社會進一步引發了教育向更廣泛更深層的方向改革,而且必須是整體改革。這既包括教育體製、辦學模式、辦學機製的改革,也包括課程、教材、教法等方麵的改革,因為在大社會基礎上形成的是大教育,而大教育的改革必然是整體改革。
大社會所引發的教育的種種變革,在上海道小學非常突出地表現出來。近些年來,上海道小學的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對外影響越來越大。學校由原來的局限於河西區、局限於天津市的辦學界限被突破,成為以大教育思想來辦教育的全國性/國際性學校,學校這幾年派出訪問的教師與學校已達百餘人次。而這種變化正是整個社會變革所引起和促成的。其次,上海道小學和社會、家庭的聯係更廣更深了,學校建立了10個實驗、教學基地,聘請了15位社會名人和英雄模範人物作為校外輔導員,並且建立了社會支教的有效組織和機製,同時,加強了與家庭的聯係,不僅僅是智育的聯係,也包括德育的,每育的聯係,還包括整個學校的改革與千家萬戶的聯係。辦起了家長學校,定期向家長上公開課,健全了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改革的製度,上海道小學之所以在整體改革的道路上能迅速有效地前進就是因為有了廣泛的社會、家庭的支持。這證明,學校再也不是社會的“孤島”,更不是法製教育家盧梭所曾設想的那樣的“伊甸園”,而是大學校,是社會化了學校。這是大社會對學校教育長生的必然影響的結果。
從上海道小學的大背景與小環境的分析中,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教育與社會之間的規律性的認識,社會的變革必然引起並推動著學校教育的改革。而教育的改革也必然反作用與社會的改革,在大社會的變革中,必然產生大教育,使教育朝著大教育的方向改革和發展,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大趨勢。
二、大社會與大課程
大社會催生了大教育,同時也必然使教育中的核心部分課程發生實質的變化,這就是大課程的產生和發展。大社會對課程的催生,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麵:
1.大社會使課程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和增強,大社會促進了教育與社會之間的聯係,也促進了教育與個人之間的聯係,使社會、教育和個人有機地統一起來,因而辨證地解決了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之間的矛盾,大社會在強化和拓寬課程功能中,同時也強調了課程與人的聯係,強調了課程的社會功能的實現對個人功能的實現的依存性,也就是說,課程的更廣泛深遠的社會功能的實現,是通過培養人的功能而進行的。這是因為大社會在更高的基礎上解決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使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日益一致起來,因而也使課程在這二者之間協調一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