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
慈禧本姓葉赫那拉氏,1835年生,為滿洲鑲黃旗人,葉赫家族是滿洲八大世家之一,地位和權勢都極為顯赫。入宮後,為鹹豐帝的妃子,由於她聰明伶俐,善解人意,鹹豐帝對其十分寵愛,封為懿貴妃。
鹹豐十一年(1861年),鹹豐帝去世,同治即位,葉赫那拉氏被封為慈禧皇太後。臨終前,鹹豐帝為了不讓大權旁落,任命八位顧命大臣“讚襄政務”,以相互牽製。但盡管其設計周全,但八位顧命大臣仍舊企圖控製諭旨的頒發。聽到消息後,27歲的慈禧迅速從熱河趕回京城,聯絡皇後鈕祜祿氏、太監安德海等人,組成後妃勢力集團,又聯合恭親王奕果斷發動了“辛酉政變”,一舉推翻了南八大臣輔政的製度,改由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
慈禧聽政之初,恰逢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慈禧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和地位,對外向侵略者讓步,對內殘酷地鎮壓了太平天國、撚軍和其他各族人民的起義。之後,她利用清流黨的力量牽製了恭親王的權利,然後又巧妙地利用侍讀學士蔡壽祺的劾疏,罷免了奕議政王的職位,隨後,又將諸軍機大臣全部換掉。解除了奕的限製後,慈禧就迅速將顯赫一時的清流黨肅清殆盡。但心狠手辣的慈禧仍舊不肯罷休,最後,用毒餅毒死了慈安太後,掃清了她獨攬大權的最後一道障礙,從此,獨掌朝政。
慈禧是個嗜權如命的人,當國家民族利益與她個人的權力發生衝突時,她絕對不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一點點權益。中法戰爭失敗後,中國海軍急需整頓和建設,但她卻拿了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甲午戰爭時,清政府竟然沒錢備戰,原因是要籌備她的六十大壽;麵對八國聯軍,她坦然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條件是列強要繼續承認她的統治地位。
1908年,光緒帝死後,慈禧立幼主溥儀為帝。不久,慈禧病逝於頤和園,臨終前,仍舊緊緊握著大清帝國的最高權力。
康有為
康有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是清末維新運動的發起者。
1858年,康有為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家庭。11歲時父親去世,之後,隨祖父讀書,深受程朱理學的熏陶。他從小博覽群書,敏思好學,深得鄉人的喜歡,都稱他為“康聖人”。
1895年初。清政府卻派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5月,康有為和粱啟超等人召集了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力陳時局,並提出“變法成天下之治”的主張。堅決請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請求皇帝辦工廠、築鐵路、廢除八股考試等,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
“上書”第二天,會試揭榜,康有為中進士,授工部主事,但他並未到任,而是借機第三次上書皇帝,再次闡述變法必要性和具體的步驟方法,這次上書終於傳到了光緒帝的手中,光緒帝看後,對其大加讚賞。隨後,康有為又上“第四書”,正式提出“設議院以通下情”的主張,並要求迅速變法。
1897年,德國強占我國膠州灣,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康有為第五次上書光緒帝,即著名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年輕的光緒帝終於決定變法求存。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下詔變法,康有為深得倚重。正當維新運動逐步走向深入的時候,卻遭到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的極力阻撓。很快,維新變法在血泊中宣告失敗。變法從開始到失敗,僅僅持續了103天。故史稱“百日維新”。
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在海外度過了16年之久的流亡生活。1900年,康有為積極籌備軍餉、購置軍械,幫助唐才常組建“自立軍”,準備發動起義。
由於康有為的思想未能追隨曆史的潮流與時俱進,於是有了保皇和複辟的荒唐。他還在海外組織保皇會,與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展開了論戰。1917年,康有為來到北京。直接參與支持“張勳複辟”的醜劇,寫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秋瑾
1875年11月8日,秋瑾出生於福建一個小官僚家庭。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州、縣一級的地方官員。優裕的家庭環境讓秋瑾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秋瑾自幼喜好習武,身帶豪氣。
1904年5月,秋瑾變賣了自己所有的首飾作為路費,隻身東渡日本求學。初到東京,秋瑾先在中國留學生會館辦的日語講習所學習日語,然後進入青山實踐女校。
1905年,秋瑾回到祖國,由徐錫麟介紹參加了由徐錫麟和蔡元培共同領導的光複會。7月,秋瑾再次東渡日本。8月,加入了孫中山在日本組織的中國同盟會。並被推選為評議部的評議員和浙江省的主盟人。
1906年冬天,光複會會員在上海召開會議。會上。徐錫麟與秋瑾約定,由秋瑾負責聯合浙江光複會會員,並組織領導浙江起義;徐錫麟則負責在安慶發動安徽起義。時間是1907年9月9日,兩地同時進行,彼此呼應,互相配合。不料風雲突變,起義的消息被過早暴露,徐錫麟被迫於7月6日在安徽提前起義,由於事發突然,起義失敗,徐錫麟被殺。秋瑾聽到消息時已經來不及撤退,他帶領來不及撤走的學生奮力抵抗,但終因力量懸殊,不幸被捕。
清政府妄圖從秋瑾的嘴裏得到其他革命黨的消息,對她用盡了各種殘酷的刑法,但依然沒有任何作用,遂於7月15日清晨在紹興古軒亭口將秋瑾殺害。那一年,秋瑾隻有32歲。
秋瑾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第一位為革命而流血犧牲的奇女子,也是第一個能獨當一麵組織武裝起義的革命女烈士。於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將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獻給了挽救國家危亡的革命事業,是中國近代史上巾幗英雄的典範,也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創舉。
《古文觀止》
先秦至明末的古文選本。彙編者吳楚材、吳調侯為叔侄,生活在清初。他們本身沒有功名,編選《古文觀止》的初衷想為初習寫作的人提供一個好的範本。“觀止”二字,出自《左氏傳》;吳國公子季劄雲:“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即觀賞到此為止,已盡善盡美。古文選本“觀止”作名,意謂他們的選錄內容都是古文精華。客觀來說,《古文觀止》收錄的文章確實很有特色。首先絕大多數是千古傳誦的名篇,適合初學者反複體味、揣摩;其次,它一反過去選文的標準,駢文、散體文兼收,經史雜陳,各色文體相對全麵;另外,選錄的二百餘篇文章中,分量適中。這都很適合初學古文者。因此,《古文觀止》一問世,即暢行不衰。需要說明的是,吳氏叔侄的時代,科舉盛行。凡是考生都要會寫“八股文”。“八股文”在語言、結構、文體等方麵都有特殊的要求。故《古文觀止》的一個直接目的,就是幫助研究八股文,因此書中的評點也很有時代特色。到了近代,有學者批評《古文觀止》的選編缺少古代散文發展的線索,沒有照顧到各家流派雲雲,但若麵麵俱到了,也就未必是人們熱愛的《古文觀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