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桂林”意為“桂樹之林”,然而,對漓江兩岸簇擁在一起的岩石峰而言,“山林”似乎是更貼切的名字。組成山林的厚層石灰岩曾處於古海洋下。幾百萬年後,陸地抬升,酸雨開始溶解那些因斷裂、裂隙變得脆弱的岩石。當陸地第二次抬升時,脆弱的岩石土崩瓦解,留下由抗蝕性較強的石灰岩組成、獨立的圓錐形塔柱——最典型的例子被稱為塔狀喀斯特景觀。中國桂林石灰岩地區正好處於經中國南部至越南北部的石灰岩帶的延伸部分。

山坡陡峭的山平均高度約100米,山體從翠綠的穀底陡然升起,又逐漸消失在由近至遠的一排排鋸齒狀的峰巒疊翠間。許多山林披掛著蔓、藤和小樹,在岩坡上保持了纖弱的植物;另一些山林在蘭花盛開時顯露出絢麗的色彩。有時山林被薄霧籠罩,倒映在漓江凝滯的水中,散發出一種神秘色彩,幾個世紀來喚起無數藝術家和詩人的靈感。

山林由雨水侵蝕而形成了許多迷宮似的溶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人藏匿其間躲避日本人轟炸。一個著名的溶洞叫蘆笛岩,它是一係列布滿纖細的鍾乳石和石筍的溶洞和隧道的一部分。如此描述它就更貼切了:數以百計的細小的鍾乳石從天頂上懸掛下來,其中許多猶如精巧的石笛,奏出縈繞心頭的旋律。

這一長盛不衰的景觀現今已經正式對西方遊客開放。1664年清兵入關打到北京時,傳教士們試圖使明王室成員成為基督教徒。這些傳教士是最早看到桂林山水的西方人。現在,桂林已成為遊客最多的景點之一。

桂林地區農田肥沃,地下水常被抽出地表灌溉農田。有些流經熱帶喀斯特岩溶區的地下河被用來進行水力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