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結論:中國崛起進程中最艱難的選擇(1 / 3)

中國能否繼續完成國家現代化進程、和平崛起,最終走上國際領導舞台,這不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而是政治精英們冷靜而理性選擇的結果。

目前的國際關係局勢,尤其是亞洲(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各方麵的發展表明中國已經進入了崛起進程中最艱難的時刻,也麵臨著最艱難的戰略選擇。這裏討論的包括中日關係中的釣魚島問題、中國東盟國家關係中的南海問題,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邊界糾紛問題,所有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都是主權問題。盡管中國和其他國家也存在經濟、政治等方麵的問題,但都不能和主權問題相提並論。這些非主權問題都不會影響到中國的整體現代化進程,而主權問題則不同。中國把這些與主權相關的問題視為核心國家利益問題,可見問題的重要性。說穿了,中國在“核心國家利益”問題上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一旦受到威脅,隻能做最強硬的反應,而不管這種反應的代價如何。這就是人們最近觀察到的中國在所有這些問題上做出的反應。

當然,也不能說近年來中國的反應沒有任何理性。麵臨國際環境的變化,中國必然做出這樣那樣的反應,尤其是當中國有能力做出反應的時候。但從一個宏觀曆史的角度來看,如果從長遠國家利益來考量,人們可以也必須對中國的作為進行深刻反思。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反應方式經常是一種本能式的反應,而不是基於冷靜理性之上的反應。如果是本能式的反應,那麼最終有可能導致國家利益的最小化,甚至走向反麵。

中國現在的反應往往是戰術層麵的。在中國的一些外交行為中,人們看不到有深刻意義的戰略意圖。以和日本的關係為例。在和日本的釣魚島之爭上,中國的戰略目標顯然不是要從日本手中奪回釣魚島。不管如何不合理,日本現在實際上控製著釣魚島。即使中國從日本手中奪回實際控製權,也並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原因很簡單,日本方麵不會承認。如果用軍事武力來解決問題,不管哪一方控製了釣魚島,唯一的結果就是把仇恨延伸到下一代。那麼,中國的戰略目標是什麼呢?似乎是要日本承認“釣魚島是具有爭議的”。邏輯是,日本現在不承認這一點,如果日本承認了這一點,那麼下一步就可以探討雙方如何來解決問題。但如果這真是中國的戰略目標,那麼這個目標過低,很不值得中國像現在這樣做下去。如前麵所討論的,這種“以牙還牙”的反應戰術會影響甚至毀滅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甚至是近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所追求的國家終極崛起的戰略目標。這種把戰術當成戰略的情形也存在於南海問題和中印邊界糾紛問題上。人們因此可以推論說,這是中國目前的一種普遍性外交思維方法。但正是這種思維方法才是中國領導層應當擔憂的。

不難發現,很多人對中國最大的戰略目標是什麼並不很清楚。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戰略目標可以從如下幾個層麵來討論。

首先,最重要的仍然是國家的現代化。不管人們對現代化的重點有何不同的理解,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代化是近代以來所有中國人之間的一個最大的共識。盡管自毛澤東到鄧小平到今天,中國在很多方麵已經變得更現代了,但現代化進程還遠遠沒有完成。對今天的中國來說,實現可持續的現代化仍然是最高的國家戰略。實現內部的現代化,中國仍然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實現國內的現代化,並不是說中國可以犧牲掉國際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中國各方都一直在強調,為了維護核心利益,中國不怕自己的現代化過程被打斷。但問題在於,人們必須再往前一步,要確保中國有能力來維持現代化進程,不被國際環境的變動所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