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的扭轉始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極大的打擊了秦國的土著勢力,初步建立起了中央集權製度,確立了以法家思想為主流的執政理念。在戰國時代的秦國,民風淳樸,沒有沾染上六國浮豔奢華的風氣,一旦有了一個好的政治理念,再加上執行得力,一個強大的軍事集權國家初步誕生了。
3、昭王中興與強秦之策。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tiexue.net/]
在秦國的發展曆史上,秦昭王時期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時期。昭王執政56年,秦國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為嬴政後來統一天下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昭王於秦國的功績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他鞏固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在昭王執政期間,中央集權製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國家統一調配資源,政府對經濟有絕對的控製權。這樣,就大大減少的資源的浪費,使資源配製更加合理,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秦國,這個偏僻的國家,成為了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其次,昭王確定秦國的封賞製度。軍功是封爵的前提條件,即使出身貴族家庭,無軍功者亦不得封爵;平民立下軍功,一樣論功行賞。充分體現了人人都有機會的特點。隻要立下軍功,平民可以變成貴族,奴隸可以變成平民。這樣一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打起仗來人人爭先,奮不顧身,六國談秦軍而色變,稱他們是來自地獄的魔鬼。
再次,昭王采納範睢的獻策,采取了遠交近攻的政策。對地理位置離秦國太遠的國家,以安撫,談判為主,主要采用顛覆、離間等辦法打擊其國家實力;對地理位置靠近秦國的國家,堅決發動戰爭,逐步蠶食敵國國土,削弱敵國實力。這樣一來,即打擊了各國的實力,又使秦國免遭成為六國眾矢之的的情況。
4、遠交近攻,著鞭強趙。
戰國七雄,秦國最強,其他六國之中,燕、韓偏弱,不足為慮;齊、楚地處偏遠,暫時可以不理;剩下的趙國和魏國就是秦國重點打擊的對象了。
[轉自鐵血社區http://bbs.tiexue.net/]
戰國時代共有兩項重大的變革,分別為商鞅變法和胡服騎射。商鞅變法造就了一個強大的秦國;胡服騎射造就了一支強大的趙國騎兵。趙國北接匈奴,長期的戰爭中,在學到了匈奴先進的戰法的同時,也練就了一支天下無敵的強大騎兵。
秦國眼皮底下有如此強大的一個對手,怎能安眠。從昭王登上王位開始,就不斷的發動對趙國的戰爭,趙國騎兵雖強,奈何北方時時受到匈奴侵略,不得不在北方留下一支軍事力量,在與秦國的爭鬥中,實力不斷被侵消。到長平之戰時,趙國發動的40萬兵卒已是舉國之力。相對的,秦國也消耗巨大,史載,長平之戰,昭王盡起全國15歲以上男丁組成軍隊。兩國都是傾國出戰,誰也輸不起!此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趙國40萬兵卒被坑殺後,從此一蹶不振。後來嬴政伐趙時,即使趙王不自毀長城,任用廉頗、李牧兩大名將的話,恐怕亦無力回天,蓋因實力不濟。換一個角度想,如果此戰趙軍得勝,會不會坑殺秦軍呢?曆史沒有如果,但我想他們會的,因為戰國就是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戰國的曆史就是一部殺戮的曆史!
5、興於法製、亡於法製。
在戰國時的秦國,人人都是戰士,時時危機四伏。老百姓今天耕作紡織,明天也許就要上戰場。今人無法想象,在那樣的環境中人怎麼生存,但就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曆史上中國最強大的軍隊,秦軍。國家成為軍事國家,人們失去自由,在特殊時期有效,長此以往,百姓便不堪其苦。於是就有了反抗,於是大秦二世而亡。其中的道理,是有一定必然因素的。所以說,法製造就了秦國,法製也毀滅了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