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1 / 1)

【出典】

《論語·泰伯》。

【原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作者簡介】

《論語》,儒家著作。由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彙集孔子言行而成。共二十篇。內容多數為孔子思想言行的記錄,亦有弟子之間、弟子與再傳弟子之間的談話記載。不少具有文學意味,且與文學理論相關。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誌》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說法,大體可信。原始記錄雜出於眾手,最後編定當在戰國初期,以曾參門人為主。

現在通行的《論語》二十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論語》在漢代有《魯論語》、《齊論語》與《古論語》等不同本子流傳,後來統一於東漢鄭玄。現存舊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論語注疏》,宋朱熹《論語集注》及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

【故事】

曾子教學,在主體和絕大多數方麵確實是師承孔子,但在弘揚孔學的同時,他自己也有許多獨到的見解,這大約也正是曾子所以能夠成為孔子的傳人,而不是別人成為孔門第二代掌門的原因。

孔子一貫主張仁者愛人,有教無類,達則兼濟天下,困則獨善其身。而曾參卻在進行仁德教育的同時特別強調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堅定的意誌。以致有一次,一個弟子竟然問曾子:“您為什麼總強調我們要有堅定的意誌呢?聽說祖師孔子並沒有這樣強調啊!”

曾子針對這個問題是這樣回答的:“讀書人當然不能沒有堅強的意誌、恢弘的心胸啊!試想一下,一個懦弱的人,一個遇到困難就中途退縮的人,一個小肚雞腸、與人不可共事的人,他又怎麼可以完成仁者普濟天下的重任呢?”

弟子已似乎明白了老師的意思,說道:“我明白了,老師所以要我們剛強而有毅力,原來和祖師孔子的倡導是密不可分的。”

曾子看到弟子已經領悟了精神實質,高興地笑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便是這個故事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