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常和爸爸媽媽一起看相聲,漸漸地就對相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看電視時,我最愛看的節目是相聲,後來,我也慢慢地學著說相聲。在班上、在學校、在親戚朋友麵前表演,還獲得了不少掌聲,從那以後我就更加堅定了學相聲的信心。
我知道要想成為一名相聲演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下很大的工夫。
我想,我要是當上相聲演員了,就在我們城裏的大小茶館設個攤去說相聲,與觀眾近距離接觸、麵對麵溝通,尤其要說給喜愛相聲的小朋友們聽。
我要說的相聲的內容一定要與老百姓相關,就像笑星郭德綱叔叔那樣,說老百姓喜歡的“段子”。我可喜歡郭德綱叔叔啦,他在舞台上表演節目,“三句話一包袱,半分鍾的掌聲”,深受觀眾的歡迎。他的相聲內容幾乎全是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想當“大款”的小夥子、愛吹牛的小市民、農民工的喜怒哀樂、老街坊的家長裏短以及300路公交車、什刹海酒吧街、驢肉火燒炸醬麵……
我要是當相聲演員,就當郭德綱叔叔那樣的。不過,我的水平可差遠啦,所以,從現在開始要努力學習了,不過,無論如何,我會堅持實現我的夢想的!
相聲的四門功課
相聲是具有喜劇色彩的說唱藝術,要會說相聲必須掌握四門功課,那就是說、學、逗、唱。
說即吟詩、對對聯、猜謎語、解字意、繞口令、反正話、顛倒話、歇後語、俏皮話、短笑話、趣聞軼事等;學即學萬物生靈、做文字遊戲;逗就是逗趣、逗樂、逗人;唱即唱戲、唱歌、唱詞兒。
相聲開山祖——“窮不怕”朱紹文
朱紹文可以說是相聲的開山祖,他有一個綽號,叫“窮不怕”。
原來,在1862年,鹹豐皇帝去世,朝廷讓全國的老百姓戴孝,並且勒令一百天不準演戲、動樂。戲園子因而被迫關閉,家無隔宿之糧的朱紹文為了養家糊口,流落天橋一帶,靠說笑話,唱小曲,討幾文銅板維持生活。他手裏敲打的竹板上刻著:“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觀眾看到這飽含憤懣的詞句,異口同聲地管他叫“窮不怕”,就這樣,“窮不怕”成了他的藝名。他家的門框上曾貼著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是“無時不怕皓首窮經”,下聯是“勵精矢誌朱紫著身”,橫披是“舌治心耕”。他的竹板還鐫刻著四句五言詩:“日吃千家飯,夜宿古廟堂。不作犯法事,哪怕見君王。”這些對聯、詩句既描繪了貧困艱難的賣藝生涯,也抒發了高尚的情操和坦蕩的胸懷。人窮誌不窮,靠賣藝為生,不走歪門邪道。即使見了皇帝老子,也是毫無畏懼。當時,在帝王腳下的北京,他敢於這樣直言不諱,充分體現了“窮不怕”的精神。
一代宗師侯寶林
解放前夕,提起侯寶林可以說老少皆知,他是中國相聲的代表人物,一代宗師。
侯寶林幼年家境貧寒,12歲時學京劇,後改學相聲,先後拜常寶臣、朱闊泉為師,經過不斷的刻苦和努力他紮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在北京“擺地”演出,與許許多多的舊社會民間藝人一樣,以此掙錢養家糊口。
解放後,他更煥發了藝術的青春,成為人人皆知、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大師,被譽為“相聲藝術大師”、“瑰麗國寶”。
“名人名言”
為善至樂的樂,乃是從道德中產生出來的,為理想而奮鬥,必能獲得這種快樂,因為理想的本質就含有道德的價值。
——蘇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