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1965)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和散文家,曾先後就讀於坎特伯雷的國王學校和德國海德堡大學,後到倫敦聖托馬斯醫院學醫,並取得外科醫師資格。
毛姆的首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於1897年發表。1915年,他的傑作《人性的枷鎖》問世,1919年《月亮與六便士》的出版確立了他作為長篇小說家的地位。毛姆的其他著作還包括:長篇小說《刀鋒》《麵紗》,旅行劄記《在中國屏風上》,以及各種散文、短篇小說集等。1903—1933年期間,他創作了近30部劇本,深受觀眾歡迎。
毛姆被公認為20世紀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最廣、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之一,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說機智、幽默,常在譏諷中潛藏對人性的憐憫與同情。1952年,牛津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1954年,英王授予他“榮譽侍從”的稱號。
從某種角度上說,毛姆是個極其“凶殘”的作家。他總是冷靜地、殘酷地,把一切人們熟知的美好撕得粉碎,還重重扔在髒兮兮的地板上再踩上兩腳,而你卻不得不承認那才是生活。其代表作,當屬《麵紗》。如同毛姆的其他小說一樣,《麵紗》探討了“冷漠”所導致的“背叛”與“贖罪”主題,又類似於《飄》《苔絲》《包法利夫人》等小說,講述了丈夫、妻子“三角關係”和“紅杏出牆”的故事。《麵紗》以其悲天憫人的情感關照,對道德衝突的敏感解析,對人性的尖銳反諷,對人類欲望、恐懼和悔恨等內在世界的準確建構,而成為一部藝術的傑作。
凱蒂是一位容貌嬌美,愛慕虛榮的英國女子。她有著眾多的追求者,可直到25歲,也沒有等到一位社會地位和收入都令人滿意的男士向她求婚。用現在的話來說,東挑西挑,結果挑花眼了,一不小心成了“剩女”。此時,相貌姿色比凱蒂遜色許多的妹妹多麗絲都已訂婚,找到了一位門當戶對的如意郎君,而凱蒂仍然是單身。為了避免自己變成一位老姑娘,凱蒂接受了性格孤僻的細菌學家瓦爾特·費恩的求婚。瓦爾特為香港的殖民地政府工作,凱蒂嫁給瓦爾特後,便跟隨丈夫離開了倫敦,到香港生活。
瓦爾特對凱蒂十分體貼,無微不至,但對生性活潑的凱蒂來說,瓦爾特卻顯得死氣沉沉,毫無魅力可言。凱蒂並不愛瓦爾特,嫁給他隻是因為她不想落後於妹妹多麗絲。對婚姻感到不滿和無趣的凱蒂逐漸被魅力十足、高大英俊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吸引。凱蒂愛上了唐生,並與他偷情。唐生貪婪、冷漠、自私且膚淺;圓滑世故,養尊處優,愛慕虛榮。當他和凱蒂的婚外情被瓦爾特發現後,他立即露出了自私自利的本性,為了不影響他的名譽和仕途發展,他拒絕與妻子離婚,背棄了凱蒂,充分顯露出他卑劣醜陋的本性。得知真相的瓦爾特展開了報複計劃,他要求凱蒂隨他一同前往霍亂肆虐的小城湄潭府,去平息當地的瘟疫。凱蒂在向情人求助反被拋棄之後,心如死灰,最終和瓦爾特一起去了湄潭府。到達湄潭府之後,瓦爾特一直忙於工作,而凱蒂在沃丁頓的幫助下開始在修道院工作。在這個封閉小城的修道院的工作使她獲得了精神上的成長。曆經生死離別,凱蒂終於覺醒,有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和人生理想,不再將男人和金錢當作自己的追求。瓦爾特幫助中國人控製疫情的發展,在中國人和法國修女眼中,他是個善良、熱心、高尚和無私奉獻的人,然而他來湄潭府是為了懲罰出軌的妻子。最終,他自己也在痛苦的壓抑中毀滅,死於霍亂。凱蒂回到父親身邊,生下自己的孩子,開始新的生活。
《麵紗》是一部很特別的小說,對於曾經是外科醫生的毛姆來說,有點像用做手術的方式來寫故事,眼下一片血淋淋,他卻鎮靜操刀。《麵紗》將故事發生地放在軍閥混戰時期的中國,讓兩位主人公遠離家鄉,讓人有一種將人放在自己完全未知的世界裏反而更能貼近人性真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