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遊廬山時留下的千古佳句。1000年以來,這首詩廣泛流傳,膾炙人口,給廬山增添了幾分迷人的色彩。廬山位於幕阜山餘脈的東端。幕阜山蜿蜒在江西、湖北兩省的邊界地區,當它延伸到鄱陽湖口的時候,孤峰突起。它的西北麵與九江市緊接,東臨鄱陽湖。東西寬為10千米,南北長約25千米,層巒疊嶂。風景名勝區麵積達302平方千米。廬山在古代已經被命名的山嶺有171座,其中奇峰峻嶺大約有90餘座。它們千姿百態,形狀各異。有的渾圓如華蓋,有的綿延似長城,有的仿佛爐生紫煙,有的好像船航蒼海。
在我國,廬山屬於淮陽弧形山係。山體是由斷裂作用而形成的地壘式斷塊,成山約8000萬年,經曆了第四紀冰川。由於地質斷塊運動的特點,使山地周圍多有斷崖陡壁和峽穀,而山地上麵起伏平緩,穀地寬展,形成了一山獨秀、高峽深穀的雄姿。廬山的發育史,早在十億年以前就開始了。那時廬山一直處於淺海環境中,到7000萬年前的燕山運動時,地球上發生了聲勢浩大的燕山運動。位於淮陽弧形山脈頂端的廬山和鄱陽湖一帶,受到來自南、北方向的淮陽弧形山係及江南古陸夾峙力量的擠壓,出現斷裂與褶皺。有的上升為山丘,有的下降為盆地。由於斷塊上升,廬山平地突起。到了距今3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又使被風蝕降低的廬山呈斷塊狀隆起。此後又經過第四紀冰川數十萬年的冰切斧削,廬山更以巍巍動人的姿態,突兀在江湖之濱。
由斷層和冰川共同塑造而成的廬山,其地貌和許多景區的形成都與岩性密切相關。廬山北部斷崖形成的峽穀峭壁,十分奇險壯觀。山的南部則因岩層鬆軟,多形成渾圓狀山峰如仰天坪以南諸峰及漢陽峰等,與北部山形景色迥然不同。東部地區岩性更為堅硬,多形成大的山嶺,如大月山、五老峰等。五老峰受岩層垂直節理的控製,形成了彼此分割的五個峰嶺。廬山山體多係砂頁岩和變質岩組成,水平層理清晰,懸崖峭壁、幽穀深壑之中,岩石層層疊疊、無窮無盡,富有強烈的節奏美。青玉峽、玉淵譚又有花崗岩被流水侵蝕產生的地貌,二者對比,風姿各異。再加上廬山靠近長江,位於鄱陽湖畔,由於江湖大量水汽不斷向上蒸發,凝結成各不相同的雲霧。雲霧半遮半掩,使廬山看上去更加變幻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