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附錄:俞源文獻選(2)(3 / 3)

按:萬曆四十二年歲在甲寅春月賜進士第文林耶巡按四川監察禦史前、欽差河南道監察禦史、古鄞通家侍生瀛海吳禮嘉撰。

本文所撰與洪武乙亥年江夏黃池伯撰俞氏宗譜序:“予聞俞氏出於姬姓之後,其始封分土在河澗,入春秋八十年,周襄王八年,魯僖公十有七年,公有淮之會,未返而師滅。齊桓雖有討於魯,而不果,複其國。其後子孫多在魯,而因封以為姓,曆世相傳,皆有顯者”,相符,故俞源俞氏宗祠堂號為河澗郡流水堂。

重修譜序

古人立譜言簡理至,雖曰用意深厚,亦曰氣運淳龐,留所未盡以待後人之增飾耳。此又造化全副本領,合數百年操融染翰之人共為一譜文字。如使後人之言竟非前人之言,此數百年之中,無限之人遂有無限道理,不令人無所適從也哉。嚐觀朱子之前無朱子,以周程、張子偌儒至朱子而集其成也。朱子之後無朱子,以宋元明三代之士,學朱子而未領其要也。然朱子主敬以立其體,敬之一字是千聖心印,由是士庶莫大乎主敬。主敬莫先乎敬祖,敬祖而不敬其始乎祖者則非敬也。敬其始乎祖,而不敬其始祖之所自來者尤非敬也,是故兢兢焉。主敬以存其要,反躬以踐其實,而後知朱子,紹道統,立人極為百世宗師,隻在立行不在空言也。今諸君曰某某輩協力經營共成譜事,拒不可媲美眉山族譜亭乎,爰是而有序。我家自始祖諱德公者鬆陽學諭,創俞源而居之,已三百餘年矣。姓字號為係多書香頗稱綿衍雲扔,相承顧為世家大族。自宋元明迄清,疊遭兵火惟今為甚。即順治歲在乙未,祝融司晨旱寇為虐,民罹奇困,及丙申盜鋒四起,老幼逃竄,屋房毀燼,或斃放鋒搞,或陷員饑餓,約計不下百餘。摻刻情形不勝殫述。

逮三年甫平,人民漸聚焉,田萊複辟焉,土宇亦漸興焉,幸皇上康熙登極複睹升平。不意十三年歲際甲寅,閩間分藩姓耿諱精忠者,一旦興兵擾亂,遍地若狂,踞府坐縣民不堪命,抑烏合之眾利玉帛耳,奚能為之第。家囊為之殆盡,堂堂蕭條,譜胖為之散亂,支係紛繁,約計三十餘載未遑修舉。迄今日家譜不可廢也,眾曰唯唯,速宜修舉也。眾亦曰然。然本藉支以傳支,藉本以榮葉,相傳善承先業,圜貴之持籌既多,勝算縹緗之力,學尤擅賢聲。惟是譜事一舉,春秋歲時孫子千億,蹌蹌濟躍羅拜階庭,班班有序,敢曰越軼前人。僅以補輯雲爾。

按:文章是康熙庚申年八月新授吏部候選儒學雲孫捷拜撰。

時因明末清初,近半個世紀戰亂不止,社會動蕩,至康熙庚申年社會穩定,百業複興,八月家譜得以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