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各種水域和一些高山外,人類是在地球上分布最廣的一種生物。
現代人的分布經曆了一個相當長時期的發展,至少可以追溯到更新世晚期的後半部,即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晚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具有高而圓隆的頭顱和相對較小的麵部,低矮的眉弓和突出的下頦等特征,它是現代智人的一種早期類型。在地球上廣泛分布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各群體已經積累了文化上和體質遺傳上的差異,並在此後3.5萬年以上的時間裏進一步得到擴展和改變,形成了現生各個人種的特征和分布狀況。
與動物物種產生和分化的過程一樣,形成現代各人種的自然過程仍然受基因突變、變異的隨機擴散、遷移和自然選擇四個基本因素控製。在這些因素作用下,現生各人種在某些形態特征和某些生物化學特征上顯示了程度不同的差異,上述生物化學特征包括ABO、Rh、MN等多種血型係統和其他血液因子係統,某些遺傳性疾病的存在或出現頻率,以及對某些疾病的遺傳性抗禦等等。
各人種的體質形態一般來說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例如,居住在炎熱的非洲沙漠的尼格羅人的肢體細長;而在嚴寒的北極生活的因紐特人(也被稱為“愛斯基摩人”)則肢體粗短。這與身體熱量的保持和散發有關。赤道附近尼格羅人的皮膚含有較多的色素,可以避免過多的紫外線照射,他們卷曲的頭發也可起隔熱的作用。蒙古人的傾斜的鳳眼和內眥褶,還有寬的和富含脂肪的麵頰、較平的鼻部和額部,可能與亞洲中部寒冷的多風沙氣候有關。
在人種形成的過程中,自然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質和誘發條件,隨著人類物質生產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不同於其他動物物種形成的過程。人種的形成和分布比在其他動物同一物種內不同亞種的情況複雜得多。因此,不能簡單地用自然條件來解釋某些人種的某些特征。雖然非洲尼格羅人皮膚黑色素的驟增與太陽照射有關,但是實際上現在的非洲尼格羅人大部居住在蔽蔭的森林裏。世界上個子最高的人是居住在蘇丹尼羅河上遊的尼羅特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達180厘米。有趣的是,世界上最矮的俾格米人也居住在這個區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低矮的拉普人也與高大的北歐人種毗鄰居住,非洲尼格羅人麵部突頜的特征適宜於炎熱的氣候,但北極人種中的阿留申類型的突頜比尼格羅人還要明顯。這樣一些表麵上與自然條件相矛盾的人種特征的形成過程更複雜一些。
現在,白種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種,占世界總人口的54%左右。這一人種的代表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等,主要分布於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以及亞洲南部和西部。黃種人又稱亞美人種,是世界上占第二位的人種,約占全球總人口的37%。這一人種的代表是中國人、朝鮮人、蒙古人、日本人、越南人、泰國人等,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屬於黃種人,他們是早年從亞洲大陸越過白令海峽移入美洲的。黑種人是世界第三大人種,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5%。黑種人主要是非洲的居民,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尤其是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區;美洲也有一部分黑人,他們是殖民者從非洲販運去的黑人後代。棕種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太平洋中的若幹島嶼及亞洲東南部,目前數量已經比較少了。
由於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交往日益頻繁,異族通婚,血緣混雜,從而造成種族混雜的局麵,形成了一些新型的混血人種,人數較多的,在美洲有美斯的索人(印第安人與歐洲人的混血種)、摩拉人(黑人和白人的混血種)和桑鮑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混血種),在非洲有開普有色人(歐洲人與霍屯督人的混血種)等等。這樣的一係列過程形成了現代人種分布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