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以來,一直到最末一個清王朝,都有修築過長城,可以說長城是世界曆史上修築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防禦工程。長城灑下了多少祖先的血汗,凝聚了多少先人的智慧,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
萬裏長城長城為什麼又稱為萬裏長城呢?史書記載,秦國滅六國後,秦始皇派秦國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萬餘裏,遂稱萬裏長城,這就是“萬裏長城”名字的由來。
戰國時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據記載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他們為抵禦北方牧馬民族和鄰近國家的侵襲,隨後,齊、燕、魏、趙、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秦長城在曆史上最為有名,秦始皇曾征用了30萬人修築長城,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而今秦長城隻剩遺跡殘存,不複當時的盛況,隻留孟薑女的故事。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秦滅亡後,建立的漢朝仍然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築起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10000千米的防禦線,古代的絲綢之路就是沿著這條長城,它是曆史上最長的長城。明代對長城的修築從沒有間斷,從開國之君朱元璋到萬曆年間朱翊鈞,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千米的邊牆。長城有很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曆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複,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登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