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本斯頓(Margaret Benston),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化學、計算機科學與婦女研究教授,溫哥華婦女研究協會與婦女小組的創始人,溫哥華和加拿大社會公正話題的著名積極分子,令人尊敬的女性主義者與社區積極分子。為了紀念她對大學的貢獻,西門菲沙大學以她的名字成立了瑪格本斯頓中心(The Maggie Benston Centre)。她的研究方向為女性主義與技術的關係問題,撰有多篇論文,包括:”婦女解放的政治經濟學”(1969)、“計算機讀寫能力的奧秘”(1985)、“婦女的聲音/男人的聲音:作為語言的技術”(1988)、“女性主義與係統設計:控製問題”(1989)、“女性主義與科學方法的批評”(1989)等。20世紀60年代的女權運動始於北美,然後迅速向英國和歐洲等地擴展。1969年加拿大女權主義理論家瑪格麗特·本斯頓發表了重要論文”婦女解放的政治經濟學”,揭示了婦女的無償家務勞動是資本主義社會婦女處於從屬地位的物質或經濟根源。
本斯頓與莫頓在引起家務勞動的爭論中,另一位學者是加拿大婦女佩吉·莫頓(Peggy Morton),她於1970年發表了“婦女的工作從沒有完成”(A woman’s Work is Never done)的論文,認為本斯頓的家務勞動討論提出了諸如婦女是否構成一個階級、隻根據婦女的家務勞動把婦女組織起來等問題,她的分析主要聚焦於家庭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作、工人階級婦女在家庭中的角色與在工作場所的角色之間的矛盾,關注的是婦女在家庭中未付酬的工作及其與勞動力再生產的關係,提出家務勞動應被當作一個單位,其職能在於維持和再生產勞動力。等人的討論引發了一場家務勞動的爭論,這場爭論涉及三大問題沃格爾:“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女權理論”,《現代國外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7年第5期。:家庭內無償家務勞動生產什麼?家務勞動是生產性的還是非生產性的,或兩者都不是?工資是什麼,工資換取的又是什麼?總之,爭論的主要問題在於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力商品是怎樣產生的,分歧在於如何精確地解釋並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範疇來分析這一問題。
一、婦女構成階級資本主義社會根據是否占有生產資料把階級劃分為擁有生產資料的人和為工資而出賣勞動力的人。不管是工人階級婦女還是中產階級婦女,她們與生產資料之間都具有特定的關係,這種關係不同於男性與生產資料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婦女地位普遍低於男性。本斯頓認為,婦女處於屈從地位在於物質或經濟根源,必須從婦女未付酬的家務勞動中去尋找。在家務勞動與工資性勞動之間具有截然不同的男女分工,婦女從事縫補、育兒、炊事等在內的家務勞動,是與家庭相關的活動。盡管婦女沒有被排除在商品生產之外,她們也參與工資勞動,但她們不對工資勞動領域負責,即使參與也被認為是暫時的;男性對商品生產、工資勞動負責,不對家務勞動領域承擔任何責任。婦女負擔的家務勞動工作停留在前市場階段,處於貨幣經濟之外,沒有進入市場就直接被消費掉了。按照商品生產的邏輯,婦女所做的工作隻具有使用價值,不具有交換價值,通常不被認為是“真正的工作”,因而被認為是無價值的工作。在一個金錢決定價值的社會裏,婦女是一個處於金錢經濟之外的群體”Margaret Benstion:’The Politics of Women’s Liberation’, Rosemary Hennessy and Chrys Ingraham(ed):Materialist Feminism—A Reader in Class, Difference, and Women’s Lives, Routledge, New York.1997,19.。婦女工作處於商品生產之外,處於交換和市場之外,不具有交換價值,不被認為是真正的工作,不被看重。正是婦女對家務勞動的責任成為婦女受壓迫的物質基礎,並使資本主義經濟把她們看作雇傭勞動軍成為可能:當勞動力短缺時,婦女成為重要的勞動力;當不需要勞動力時,婦女就成為剩餘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