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濫觴於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熱”。經過20多年來的發展,今天我們完全有把握說: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尤其是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成為一門顯學。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之所以成為顯學,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馬克思主義本身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幾乎可以說,在馬克思以後,國際上出現的任何重大的社會思潮,都會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從馬克思主義那裏借貸思想資源,甚至直接地或間接地用馬克思主義來命名相關的思潮或學派。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仍然是我們的同時代人。其次,國內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必須借鑒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成果。作為發展中的國家,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尚未經曆過的事情,許多國家已經經曆過了。它們的經驗教訓是什麼?這些經驗教訓蘊涵著哪些重大的理論問題?這些問題是否會導致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理解上的重大突破?事實上,國外馬克思主義者一係列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早已引起國內理論研究者的深切關注和巨大興趣。再次,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的,當然應該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多地致力於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探索,以便確保我國的精神生活始終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製高點上。
作為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中的長期的耕耘者,我們也深切地體會到這一研究領域近20多年來發生的重大變化。複旦大學哲學係於1985年建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室,1999年升格為複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2000年成為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該研究領域中唯一的重點研究基地,簡稱“小基地”),2004年,在小基地之外,建立了複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國家級創新研究基地(該研究領域中唯一的國家重點研究基地,簡稱“大基地”);2005年又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國外馬克思主義自設博士點。2006年全國又建立了21個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下設5個二級學科,其中包括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以,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國外馬克思主義已經從馬哲史或外哲史的一個研究方向上升為獨立的二級學科,而小基地和大基地的相繼建立也表明,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已經受到高度的重視。
我們之所以要策劃並出版《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其直接的起因是:通過投標和競標,我們獲得了2004年度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潮的現狀、發展態勢和基本理論研究》。這個課題促使我們凝聚大、小基地的全部學術力量,及博士後和博士生中的佼佼者,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做出全方位的、有穿透力的研究。這套叢書具有以下三個特征:其一,係統性。本叢書試圖通過三種不同的研究進路,即“區域研究”、“流派研究”和“問題研究”來構建這種係統性。“區域研究”重點探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南美洲(包括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如越南、老撾、朝鮮、古巴)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現狀;“流派研究”主要探索國外最新的馬克思主義流派,如“後馬克思主義”、“解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解放神學”等;“問題研究”側重於反思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者探索的一係列重大的理論問題,如“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性”、“市場社會主義”、“當代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等。通過這三條不同的研究進路,這套叢書將全麵而又有重點地勾勒出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整體麵貌。
其二,前沿性。本叢書對“前沿性”的理解是,把研究的焦點放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以來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發展上。也就是說,重點考察在最近20年左右的時間裏,國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態勢是什麼?國外馬克思主義者發表了哪些有影響力的著作和論述?他們正在思考哪些重大的社會問題和理論問題?
當然,為了把前沿問題敘述清楚,也需要做一些曆史的鋪墊,但探討的重心始終落在國外馬克思主義者所麵對的最前沿的問題上。
其三,思想性。納入本叢書出版規劃的著作,除譯著外,都充分體現出對思想性的倚重。也就是說,這些著作不僅是“描述性的”,更是“反思性的”、“研究性的”。它們不僅要弄清新的現象和資料,而且要深入地反省,這些新的現象和資料可能給傳統的理論,尤其是基礎理論造成怎樣的挑戰?如何在挑戰與應戰的互動中豐富並推進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發展?總之,它們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思想的貫通。這也正是這套叢書不同於其他叢書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我們感到慶幸的是,這套叢書在策劃的過程中就得到了重慶出版社總編輯陳興蕪編審和該社重點圖書編輯室主任吳立平編審的熱情支持。本叢書的出版也得到了2004年度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潮的現狀、發展態勢與基本理論研究》(課題批準號為04JZD002)的資助,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俞吾金 陳學明 吳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