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魟,俗稱洋魚。驕橫地遨遊於我國沿海海底,體色豔麗,尾巴上有一根6厘米長的毒刺。假如不小心惹怒赤魟,它就會凶狠地向你刺去。一旦被刺中,全身紅腫,輕者傷殘,重者致死。故漁民對它又恨又怕,捕獲後,立即將它打死,並將尾刺敲下,因為它即使死了,尾刺仍然可以傷人。不過,赤魟的尾刺還有一番妙用呢。原來,赤魟尾刺雖有劇毒,但是卻能人藥,即所謂“以毒攻毒”,經過科學工作者的研究,將其尾刺適當處理後,治療各種癌症,如胃癌、食道癌、肺癌等方麵均有一定療效。目前,醫務工作者正深入地進行探索,以期赤魟的尾刺在征服癌症方麵,取得更大的作用。
在我國海南島和西沙群島的海域中,生長著種類繁多的珊瑚,珊瑚不僅可供觀賞,還有很高的醫藥價值。早在唐代李珣所著的《海藥本草》中就有珊瑚可“去翳明目、安神鎮驚、治療驚癇和吐血”的記載。據統計,世界海洋中的珊瑚大約有600種之多,由於它們的色彩不同,形態迥異,因而所含活性物質和藥物作用也不同。珊瑚的主要成分是鈣。據測定,含鈣率高達90%,與人體十分接近。如今,一些醫療部門已開始使用珊瑚取代過去的接骨材料,實踐證明,用珊瑚接骨的鞏固期比常規方法植骨期短,且手術方便,無副作用,病人痛苦少。
蟹殼中的甲殼質可用來製作“體內可溶手術線”並可製成酮酸,用於廢水處理和回收海水中的鈾。目前醫療上使用的用羊腸製作的手術線,容易感染化膿肝菌,消毒處理很麻煩。日本北海道大學理學部高分子化學教研室正在加緊研究用甲殼質生產“體內可溶手術線”。這種甲殼質線消毒簡單,可以被體內的一種叫溶菌酶的酵素所吸收,不容易產生排斥反應。此外,蟹殼有一半成份為甲殼質多糖類物質,如果用苛性鈉溶液處理,就可以生成酮酸,這種白色物質可用於廢水處理。酮酸可以作為凝結劑,清除掉一部分微生物。由於酮酸毒性低,後處理簡單,沉澱物幹燥後還可用作肥料。此外,甲殼質和酮酸還可降低食用色素的毒性,抑製人體吸收膽甾醇的性能,在這方麵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活性離子鈣”是用海洋生物牡蠣殼作的料,經特殊加工精製而成的藥物,有粉、水、片多種劑型,它能有效地補給人體所需的鈣質,此外,還含有人體所需的鉀、鎂、鐵、磷以及其它微量元素,比普通食物裏的鈣易被人體吸收。
牡蠣殼是常用的平肝潛陽藥物之一,兼有清肝、安神作用,可治頭痛、眩暈。
海帶的聯產品褐藻膠在藥物治療方麵,用褐藻酸鈣可製作牙模,並能抑製腸道對放射性鍶的吸收。
海螵蛸,俗稱“烏鰂船”,為烏則的骨骼,是一種功效很好的藥物。它的主要成份為磷酸鈣、碳酸鈣、膠質、有機質及氯化鈉等,有收斂、燥濕、製酸、止血等功能,無論內科、外科、婦科都能應用。
帶魚味道鮮美,其魚磷亦有藥效。它含有20~25%的磷脂、豐富的蛋白質及磷、鐵、碘等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磷脂又富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預防冠心病的作用。
此外,據墨西哥福利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海洋裏有近20萬種動物和植物產生毒素、激素和其它物質。其中,如水母(海蜇)含有一種蛋白質,能發光,它是一種可用來檢測人體內鈣變化的一種敏感物質,可以對細胞壞死、癌症、骨骼生長緩慢以及心肌失調等作出早期診斷。同時,在500多種海洋生物中,包括珊瑚、海葵,鯊魚和蟹中發現了抗癌藥物。鱟的血清能將癌症患者體內血液中的惡性細胞和白血球分開。鯊魚肝內含有一種能使人增強抗癌能力的脂類。管海參是最有希望醫治心髒病的一種海洋生物,今後可能被廣泛用於醫治冠狀血液循環紊亂方麵的疾病。
江蘺屬藻類含優質瓊脂產量很高,一般為29~35%,且易於人工養殖。瓊脂因其獨特的凝膠性能,廣泛用於微生物培養、醫用輕瀉劑、藥物膠囊及固相酶載體。而凹頂藻、鬆節藻、多管藻等海藻,含有較強的抗菌、抗腫瘤生物活性物質,如配合人工養殖,是很有希望的天然藥物資源。
此外,還有最近在南方廣東省陸豐縣沿海人工養殖成功的海馬,又名海龍子,屬特殊的小海魚,是一種很珍貴的藥用品,對人體有滋補的功能,有“海上人參”之稱。
總之,海洋生物的藥用資源,對它的利用和研究,也剛剛開始,還有著廣闊的領域,待人們去發現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