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蜀道難》中描述蜀道之險惡陡峭有“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引用了一個典故,映襯蜀道的險峻陡立。
然後是上有回日高標,下有逆折之回川,黃鶴都飛不過,猿猱欲度愁攀緣。古蜀道幾乎相當於橫崖絕壁,但後人卻能打通蜀道,渡之安然,原因是修建了連通蜀道的橋。這便是橋的作用和魅力——使天塹地壑變為通途。
第一節人類行走的奇想——認識篇
1.橋的基本概念
眾所周知,橋是架在水道或者空中利於交通的一種人工建築物。
它由上下兩部分結構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麵,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
它們高懸低臥,形態萬千,有的雄踞山巒野嶺,古樸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間,相映生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獨特;有的別致新穎,巧奪天工。可謂五花八門,姿態萬千。但橋是為人類服務的,它的誕生也決定了它的價值和用途。生活中,橋總是默默無聞地為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無論雨打風吹、嚴寒酷暑,它毅然支持著那段路麵。建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者越穀的交通,以便於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若從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來說,橋應該是專指跨水行空修建的“道路”。故《說文解字》段玉裁對橋的注釋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說明橋的最初含義是指架木於水麵上的通道,以後又引申為架於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和架於樓閣宮殿間的“飛閣”等天橋的形式。現代的橋又在城市交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平地起橋(立交橋),貫通東西南北,不僅有助於緩解交通堵塞,還成為現代化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我國橋的特點
由於中國地形複雜多變,且江河水係發達,因此中國從古代便與橋結緣,許多古詩詞中都有記載,“長虹臥波”緣於杜牧的《阿房宮賦》,“洛水橋邊青日斜”來自劉禹錫的《浪淘沙》,可見中國的橋是自古就有淵源的。
中國山川眾多、江河縱橫,是個橋梁大國,無論是建橋曆史、建橋技術,還是橋梁數量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趙州橋到南京長江大橋、千百年來,橋梁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地理氣候、文化習俗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橋梁的建造基礎結構形態、價值用途各有不同。具體說來大致有如下特點:
(1)地域性
我國土地廣袤,南北之間和東西之間的橋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的影響,因地製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風格和特色。
如北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地勢較為平坦,河流水域較少,人們運輸物資多依賴騾馬大車或手推板車。因此,這裏的橋梁多為寬坦雄偉的石拱橋和石梁橋;西北和西南地區,山高水急、穀深崖陡,難以砌築橋墩,因此,多采用藤條、竹索、圓木等山區材料建造繩索吊橋或伸臂式木梁橋;嶺南閩粵沿海地區,盛產質地堅硬的花崗岩石,所以石橋比比皆是;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因竹材豐富,便到處可見別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橋梁。從橋梁的風格上看,北方的橋如同北方的人,顯得粗獷樸實;南方的橋也同南方的人,顯得靈巧輕盈。當然,這跟自然地理也有極大關係,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起伏變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塊衝擊,故橋梁必須厚實穩重;而南方河流水勢則較平緩,便於通航,故橋梁相對較纖細秀麗。
(2)多樣性
我國曆史悠久,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質地貌差異較大,因此對建橋的技術要求也高。
大約在漢代時,橋梁的四種基本橋型:
梁橋、浮橋、索橋、拱橋便已全部誕生了。這四種橋根據其建築材料和構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別演化出:木橋、石橋、磚橋、竹橋、鹽橋、冰橋、藤橋、鐵橋、葦橋、石柱橋、石墩橋、漫水橋、伸臂式橋、廊橋、風雨橋、竹板橋、石板橋、開合式橋、溜索橋、三邊形拱橋、尖拱橋、圓拱橋、連拱橋、實腹拱橋、坦拱橋、徒拱橋、虹橋、渠道橋、曲橋、纖道橋、十字橋,以及棧道、飛閣等,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我國幾乎是橋的集大成者,中國的橋如同橋梁種類的博物館。
(3)多功能性
我國古代的工匠師建橋時很注意發揮橋梁的最大作用,既能考慮到因地製宜、耐久實用,又能考慮使橋梁盡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橋多為兩頭平坦,中間高拱隆起,使之既產生造型上的弧線美,又利於行舟。而南方地區常見的廊式橋則更充分反映了一橋多用的特點。南方雨水多、日照強,工匠便在橋上修建廊屋,這不僅為過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風雨日照、便於歇息的場所,而且還增加了橋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橋衝掉,同時起到保護木梁、鐵索不受風雨腐蝕的作用。此類廊橋,因是人員過往要衝,故還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進行各種商業活動。如廣東潮安縣的湘子橋,素有“一裏長橋一裏市”之稱,橋中設一段可以開合的浮橋,以利通航;橋上建廊屋、樓後作為集市,其間店麵櫛比,自晨至暮,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以至於不聞不見咆哮的潮水和寬闊的江麵,故民間流傳有“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可見,中國古代橋梁的設計模式,功能性占主要因素,橋的建造即決定其用途,使其最大限度地為人類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