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級潛艇。20世紀50年代,為了把常規潛艇作為導彈的運載工具和發射平台,蘇聯緊張地進行裝備彈道導彈的工作,後來又專門設計了高爾夫級常規動力導彈潛艇,簡稱“G”級。我國的高爾夫級潛艇是對蘇式潛艇的一種仿造,代號為031型。這種潛艇裝有三具蘇式SS-N-5型潛射彈道導彈發射器,且配備有天文導航、定位穩定、導彈發射控製和指揮器具等在當時較為先進的設備。原計劃根據1959年中蘇的第二個海軍技術援助協定,由俄羅斯提供器材設備和圖紙資料,並派專家指導建造;然而不久之後中蘇關係破裂,後由中國自行研製。到1964年我國國內建成潛艇,1966年交付海軍使用。我國“G”級潛艇建造僅一艘,建成後因配套的潛射彈道導彈沒有研製出來,因而潛艇在很長時間裏隻能作訓練使用。該艇水下排水量為2950噸,長97.5米,寬8.6米,吃水6.6米,三軸推進;主機最大功率6000馬力,裝備10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載乘86人。
明級潛艇。明級潛艇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常規動力魚雷攻擊潛艇。明級潛艇是對R級潛艇的改進,並於1971年完成了明級首艇的製造。明級潛艇的設計和R級相差不大,且第一次采用了尖尾線型,對上層建築的管路和閥件進行了合理的布置,縮小了甲板的空間,改進了流水孔,設計了高效率螺旋槳等。另外,它還采用了航向自動操舵儀和深度自動操舵儀,在所有航速範圍內保證潛艇有正常的操縱性。該級艇水下排水量為2113噸,由雙軸推進,主機最大功率達5200馬力,最大水下航速為18節,裝備有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載乘57人。
宋級潛艇。宋級潛艇是中國海軍第一種有著現代外型的常規潛艇,也是由中國獨立建造的最新型的常規潛艇。宋級1號艇(舷號為320)於1991年開工,1999年正式服役。宋級潛艇水下排水量2250噸,由單軸推進,主發動機為4台德國設計的MTUl6V396SE柴油機,最大功率6092馬力,水下最大航速為22節;潛艇上裝備有6具口徑為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通常可以使用Yu-1、Yu-4等型潛用魚雷和YJ-82潛射型反艦導彈;該級潛艇還采用了法國的聲呐設備和綜合戰鬥指揮係統,可載乘60人。它在尺寸上和明級潛艇沒有多大的區別,它采用明顯不同於水滴形的線型,更接近於鯨形;艇體前部上方有幾個柱狀突起,為主被動聲呐係統。艇體上開有不少十分明顯的排水孔,且還有一個造型獨特的靴狀雙層指揮塔,上有圍殼舵。
基洛級潛艇。中國於1993年向俄羅斯訂購了4艘先進的基洛級常規潛艇。可以說,此舉是為了彌補當時中國先進常規潛艇在數量上的不足,同時也為了填補宋級服役前的空白。一般來說,它最初的兩艘是877EKM型,其後兩艘是更加先進一些的636型。這4艘基洛級全都配屬給了東海艦隊。該級艇水下排水量達到3076噸,其自動化程度很高,艇員僅52人。另外,隨同潛艇購入的,還有先進的53-65型尾流製導重型魚雷等先進的配套裝備。
第七節什麼是舷號
軍艦一般都會有兩個名字:一是艦名,即軍艦的番號;二是舷號,即軍艦的代號。通常這些都是該艦對外的、公開的稱謂。
一般來說,為了便於區分和管理,各國海軍都會按照一定的規律給本國軍艦編排舷號,舷號一般由1~4個阿拉伯數字排列組成。
通常各國主力軍艦的舷號一般由2~3位數字組成。以美國為例,其巡洋艦、護衛艦、水雷艦采用兩位數組成的舷號也大致如此。如:“IXX”代表驅逐艦,“2XX”代表護衛艦。
我國海軍從1974年開始使用新的舷號。可以說,新的舷號排列較之以前更加科學、合理。三級以上軍艦的舷號都是三位。如:舷號“IXX”為驅逐艦,“2XX”、“3XX”為潛艇,“5XX”為護衛艦,“6XX”、“7XX”為獵潛艦,“8XX”為掃雷艦,“9XX”為登陸艦。
另外,有些國家將艦種英文的第一個字母和阿拉伯數字組成軍艦的舷號。如:“F82”表示護士艦,“D645”表示驅逐艦等。北約國家一般都采用此種方法,其中以英、法、德為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