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船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讓你準確地說出船到底是什麼、船是由什麼構成的,我想大部分人很難說清楚。不過沒關係,下麵我們就將帶你一同來了解這些有關船的知識。
船,指的是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風帆或者發動機等動力牽、拉、推、劃,或推動螺旋槳、高壓噴嘴,使其能在水上移動的交通運輸工具。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船的用途比古代豐富了很多,大體說來,可以分為民用和軍用:民用船一般稱為船、輪、舫;軍用船稱為艦、艇。小型船稱為舢舨、艇、筏或舟,總稱為艦船、船隻或船艇。
無論是在遙遠的古代,還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船都是作為重要的水路交通工具存在的。在人類曆史發展初期的中石器時代(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最早的船——獨木舟(把一根圓木中間挖空),這差不多可以算是最原始的水上航行工具了。後來,獨木舟逐漸發展為帶有槳和帆的船。
再後來,又出現了用蒸汽或柴油發動機提供動力的船。今天,人們甚至可以用太陽能和噴氣式發動機作為船的動力,航行的速度令人吃驚,最高時速達500千米以上。
第一節水上行客——輪船
輪船是水上的行客。生活在海邊的人就能經常看到輪船。
船是輪船的前身,就像先有了飛機後來有了直升機一樣。說到輪船,我們有必要對這個“輪”字進行一些簡單的介紹。過去,我們常把用機器推進的船稱為輪船,因為那時的船隻帶有“輪子”。我國明代曾出現過有輪的船,就叫做輪船,當然,那時的輪船是靠人力轉動“輪”來推進。蒸汽機發明改進後,通過裝在船的兩側或船尾的輪狀推進裝置來推動船隻前行,這也是最早出現的機動船隻,這種船也可稱為輪船。
按照其用途的不同,我們可以對輪船進行分類。比如運貨的就叫貨輪,載客的就叫客輪,兼運客貨的就叫客貨輪,專運油的就叫油輪,等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輪”的推進效率遠不及後來發明的螺旋槳的推進效率高,於是就不再用“輪”而改用螺旋槳來推進船隻。現代建造的船隻已經很少用“輪”來推進,隻有在某些極淺的水域或水上娛樂場所還有裝“輪”的船。現在,有些機器動力的船漸漸不叫某輪或輪船,而改稱某船或機動船了,或者幹脆簡稱船,機動客船簡稱客船,機動貨船簡稱貨船;但是“輪船”一詞卻一直沿用至今。
在漢語中,輪船一般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分法。廣義的輪船泛指所有大的、機動推進的船隻;狹義的輪船是指用汽輪機推進的船隻。
輪船的推進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蹼輪推進,一種是以螺旋槳推進。
輪船發展至今,可以說,它已變得非常豪華、先進和強大。那麼,輪船又經曆了哪些發展過程呢?
人類最早使用的水上航行工具是水筏,人類主要用它來捕魚和航行。很早的時候,美洲的印第安人與北美的愛斯基摩人就知道,挖空木頭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因此他們發明了十分精良的獨木舟作為水上的運輸工具。在中國的周朝或更早的時候,就已出現了獨木舟。據說,春秋時期的吳國就能建造出能乘載92人的中型木船。到了漢武帝時期,還建造了能乘載千餘人的大木船。而後,人類又發現,在舟筏上迎風鼓起動物的皮毛可以加速舟筏的航行速度,這便是帆船的前身。
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以後,帆船首先得到了改良。船帆是用編織物做成的,而且,船身下麵還有了骨架的結構作為支撐,這可能是後來船隻建造中龍骨的雛形。同時,船具的裝置方法也得到了改進。到了希臘羅馬時代,帆船在性能與尺寸方麵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羅馬的運貨船甚至可以裝載400噸以上的貨物,並且可以從埃及的尼羅河穀遠航至羅馬。這種發展狀況一直維持到19世紀,直到後來才有所突破。
詹姆士·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於19世紀初被應用於水路運輸,標誌著海上運輸機械化時代的開始。
1807年,富爾頓將他發明的汽船“克萊蒙托”號展示於哈德遜河上,證明了使用蒸汽機的汽船可以在海上及河上航行。到1833年,一艘名叫“皇家威廉”號的加拿大汽船首次橫渡了大西洋。其後的50年內,汽船的發展一日千裏。船身由木製變成鐵造,然後又發展為鋼製。
早期的明輪推進器,於19世紀中葉被螺旋槳推進器所取代。1854年、1897年這兩年裏,第一個複合往複式蒸汽機及蒸汽渦輪先後由英國人首次成功應用於輪船上。進入20世紀後,蒸汽渦輪取代了蒸汽機,由客輪開始,然後用於貨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