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時代脈搏——科技通信(8)(1 / 3)

我國最早使用無線電通信的地區是廣州。早在1899年,在廣州督署、馬口、前山、威遠等要塞以及廣海、寶壁、龍驤、江大、江鞏等江防軍艦上設立了無線電機。

1900年,南京首先自行開辦了磁石式電話局。以後蘇州、武漢、廣州、北京、天津、上海、太原、沈陽等城市,在1900年到1906年之間也先後自行開辦了市內電話局,使用的都是磁石式電話交換機。

1901年,丹麥人濮爾生趁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機,在天津私設電話所,稱為“電鈴公司”。電鈴公司將電話線從天津伸展到北京,在北京城內私設電話,發展市內用戶不到百戶,都是使館、衙署等,並開通了北京和天津之間的長途電話。

1905年7月,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天津開辦了無線電培訓班,聘請意大利人葛拉斯為教師。他還托葛拉斯代購馬可尼猝滅火花式無線電機,在南苑、保定、天津等處行營及部分軍艦上裝用,用無線電進行相互聯係。

1906年,因廣東瓊州海纜中斷,在瓊州和徐聞兩地設立了無線電機,在兩地間開通了民用無線電通信,這是中國民用無線電通信的開始。

1907年,北京市內電話改為共電式。4月1日,內外城電話一律改為共電式,月租費牆機由4元改為5元,桌機由5元改為6元,通話質量改善,用戶已發展到2000戶以上。5月15日,英商上海華洋德律風公司的萬門共電式交換設備投入使用。

1908年,英商在上海英租界的彙中旅館私設了一部無線電台,與海上船舶通報。後由清政府收買,移裝到上海電報總局內,這是上海地區最早的無線電台。

1911年,德商西門子德律風公司向清政府申請,要求在北京、南京設立無線電報機,進行遠距離無線電通信試驗。電台分設在北京東便門和南京獅子山,通報試驗結果良好。辛亥革命時,南北有線電通信阻斷,南北通信就靠這兩地的試驗電台溝通。

1912年,國民政府接管清政府郵傳部,改組為交通部,設電政、郵政、路政、航政四個司。同年上海電報局開始用打字機抄收電報。京津長途電話線路加裝加感線圈(即普平線圈或負載線圈),提高通話質量。國際無線電報公會規定我國無線電的呼號範圍為XNA——XSZ。

1913年8月,交通部傳習所設有線電工程班和高等電氣工程班,分習有線電、無線電各項工程。同年,北京設立郵電學校,設高等班(二年畢業)和中等班(一年畢業)。1919年4月增設“電話專修班”,招收學員20名,成立北京無線電報局,裝設5千瓦無線電發報機,地址在東便門外。

1919年4月,北京無線電報局遷至天壇。在北京無線電報局東便門原址設立遠程收報處,應用真空管式無線電接收機直接接收歐美各國的廣播新聞。6月28日,將直接收到的中國出席巴黎和會代表拒簽對德和約的消息,傳報給正在總統府前靜坐示威的學生,鼓舞了“五四”後的反帝愛國運動。從此打破了外商大北、大東、太平洋三家電報公司壟斷傳遞國外新聞的局麵。

1920年9月1日,中國加入國際無線電報公約。

1921年1月7日,中國加入國際電報公約(萬國電報公約)。

1923年1月23日,中國最早與外國通報的無線電台建立。5月,由英商承建的喀什噶爾電台建成,與印度北撒孚通報,效果清晰良好。

這是我國最先與外國進行無線電通報的電台。但該電台與烏魯木齊通報不佳,英商因此悄然溜走。

1924年3月29日,上海華洋德律風公司在租界裝設的愛立信生產的自動電話交換機投入使用,這是中國最早使用的自動電話交換機。

1924年,在沈陽故宮八角亭先建立了無線電接收機,接收世界各國的新聞,並與德國、法國訂立了單向通信(即單向接收歐洲發至中國的電報)。

1924年秋,北大營長波電台竣工,裝設了10千瓦真空管發報機,實現了與迪化(今新疆烏魯木齊)和雲南的遠程通信。

1927年6月,沈陽大型短波電台竣工,裝設了10千瓦德製無線電發報機。年底,成立了沈陽國際無線電台,與德國建立了雙向通報電路。這是中國與歐洲直接通信的開始。1928年,又增設了美製10千瓦短波發報機。沈陽國際無線電台承接轉發北京、上海、天津、漢口等各地的國際電報,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國際電台。

1928年,這一年全國各地新建了27個短波無線電台。